标签:
温江城乡居民:今天的生活更有保障更有奔头


就业和社会保障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2010年,温江区率先建成全市劳动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区,使城乡居民不出村(社区)即可办理劳动保障业务;同时,通过深入实施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以产业推动就业、以就业促进产业,为城乡居民就业创业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在社会保险上,近日通过温江区民调中心调查,占92.28%的被访者对温江区现行的惠民医疗保险政策和服务感到满意……通过在就业和劳动保障这一基本民生问题上的努力实践,温江城乡居民过上了更有保障、也是更有奔头的生活。
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下延进村社
家门口轻松办业务
办理劳动保障相关业务,一直以来都存在办理时间较长、程序繁琐等状况。如果城乡居民不再受往返跑路、排队拥挤、花费时间之苦,在家门口就能轻松办理就业、社保、劳动维权等相关业务,那又会是什么效果?
今年62岁,家住万春镇天乡路社区15组的张志华说,2005年我买了社保,也拿到了社保卡,有时我到药店买药,刷不起,卖药的说什么消磁了,要到社保局加磁,以前,我得坐车到区社保大厅排队加磁,来回折腾一次得花上半天工夫,现在出小区门就能加磁了。就业和社保业务延伸到社区后,以前经常跑区上办的业务,现在到社区几乎都能办理了,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省时,省力,省钱。
2010年,温江区在全市率先启动劳动保障公共服务试点,将劳动保障的服务均等化落到了实处,打破城乡户籍、行政区划限制,将服务人口300户以上服务半径在3公里以内的村(社区)纳入示范范围,建立了首批33个劳动保障公共服务示范点,将办理频率最高、城乡居民最迫切希望就近就地办理的22项劳动保障公共服务,如求职登记、职业介绍、就业困难援助、社保卡加磁、参保信息查询、劳动争议调解等,延伸至示范点办理,避免办理群众多跑路,真正实现让老百姓省事、省时、省钱、省心。
劳动保障业务延伸至村(社区),不仅方便,一些业务的办理时间也缩短了。“现在办理灵活就业社保补贴,一般不超过一个月就拿得到钱。”在万春镇天乡路社区的劳动保障公共服务示范点,居民王女士说。笔者看到,工作人员在仔细查看了王女士提交的申请书、灵活就业证明等相关材料后,很快便将相关信息录入电脑。10分钟后,电脑显示王女士符合条件,并受理了她的申请。“最多一个月,王女士就能领到灵活就业社保补贴。”该工作人员说。
“我这月领了401.7元的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旁边一位居民边数着刚领到的补贴,边笑呵呵地说,“以前办理灵活就业社保补贴要跑到街道去申请,而且钱拿到手上需要几个月。”
2010年6月,温江区还在全市率先启动企业网上经办社保、网上劳动保障年检,探索社会保险、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联动服务。将企业经办社保频繁、往返次数较多的劳动保障业务延伸到企业,企业可以直接在网上申报办理。截止目前,网上年检企业202户,网上经办企业192户,网上业务办理量12000余件,企业网上经办覆盖率居全市首位。
就业服务体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
就业产业同时促进
目前,温江正在全力推进“6+2”功能片区(六个功能片区和两个重大项目区)建设。如何有效配置劳动力,以产业推动就业、以就业促进产业成为温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深入思索的问题。经过一年的实践,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已经初步成型,并取得阶段性效果。
兰蓉是温江区永宁镇永福社区6组的居民,在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积极参加劳动保障站举办的保洁培训。在培训期间,她认真学习有关保洁方面的专业知识,最后顺利结业。在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兰蓉成功应聘到“八一康复中心”成为一名普通的保洁工作人员。为了服务产业片区发展,今年以来,温江区就业部门仅在国际医学城片区就收集储备岗位2000余个,已推荐就业人数832人次,成功就业485人,其中固定就业362人。
能够如此快速高质量地解决片区企业用工需求,正得益于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创业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为了及时掌握温江区人力资源状况,就业部门通过对城乡居民和外来流动人员的摸底调查,结合就业实名制管理,进一步掌握了该区目前还处于失业状态人员、农村未转移劳动力、外地来温求职人员基本情况,并根据各产业片区需求分类纳入人力资源数据库进行储备。
同时,通过为求职者办理就业服务卡、就失业登记证等对城乡劳动者的情况进行跟踪服务,充分整合成都市就业服务求职登记信息平台资源和高校资源,将符合温江“6+2”功能片区需求的人力资源纳入人力资源数据库。
据介绍,温江区把掌握的这些人力资源全部纳入人力资源数据库,再分类充实到各大片区就业项目需求人员数据库,为各大片区用人做好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切实解决片区用人问题。
掌握了人力资源就要为群众广辟就业渠道,通过深入到科技园片区、体育城片区、医学城等功能片区进行具体对接,及时掌握“6+2”功能片区项目进驻情况、推进进度以及企业用工需求等,就业部门收集开发适合城乡劳动者创业的项目和就业岗位,并统一对收集的创业项目及带动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建立档案,形成岗位数据库、创业项目库。
然后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以及企业、中介机构的作用,突破以往仅发布市级网络平台提供岗位的瓶颈,对就业岗位和创业项目进行核实筛选后在区人力资源市场和各镇(街道)就业和社保服务中心进行发布,并保持数据每周更新,同时,通过定期召开招聘会、创业项目推介会,以及开展送岗位进社区、进高校等活动形式,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引导城乡劳动者有序创业就业。
当然,掌握了人力资源和岗位资源、创业项目状况还仅仅是基础,为了让人力资源和岗位能够有效匹配,就业部门对城乡劳动力职业培训定点机构、具备培训条件的企业进行积分倒扣淘汰制管理,鼓励培训机构加大中高级技能培训力度,并重点围绕温江产业发展,有针对性地科学设置培训课程。先后开设了育婴师、公共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园林绿化高级工等特色培训班,培养符合适合温江产业发展的技能人才,有效解决企业用工难和劳动力求职难的“两难”问题。
医疗保险城乡全覆盖
大病小病都有保障
看病难、看病贵,过去一直困扰着城乡居民。2010年,温江区医疗保障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城乡医疗保障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广大城乡居民享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惠。“可选择”门诊统筹在温江的率先试点,由保住院向保门诊延伸,使城乡居民可以“小病先治,未病先防”;大病医疗互助补充保险的推行,在报销比例和报销限额方面均有大幅度提高,最大限度减轻了大病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
肖一东,男,78岁,家住和盛李义1组,参加了成都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010年12月2日因患肺部感染在温江区和盛镇卫生院住院治疗,共花费医疗费用1415.21元,基本医疗报销1195.42元,大病互助补充医疗报销155.69元,自付64.1元。在4月1日未实施大病互助补充保险以前,该患者需自付219.79元。
2010年8月1日,温江区作为全市唯一的试点,推行了“可选择”门诊统筹制度,温江的参保群众在区内23家定点医疗机构任何一家看普通门诊时凭卡直接结算,填补了患小病无医疗保障的空白。家住和盛镇李义村14组的王燕如,今年参加了成都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010年12月11日在和盛镇卫生院在门诊治疗,共花费医疗费用69.65元,门诊统筹报销了20.85元,自付39.8元。在温江区未实施“可选择”门诊统筹以前,在门诊就诊产生的医疗费用是不能纳入报销。因此,该项医保制度的实施,让温江参保群众“看小病”也不再难。
为了让更多的城乡居民得到全民保障的阳光照耀,2010年,采取了多项举措全面开展社会保险扩面征缴,通过企业稽核、劳动监察、基层动员、现场讲解等多种方式,引导企业和个体积极参保。截至目前,温江区参保总规模达76.4万人次,其中各类养老保险参保18.2万人、覆盖率达70%;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5.3万人,覆盖率达99.87%。目前温江区的基本医疗保险已经作到参保人群全覆盖,参保群众的保障力度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有效地缓解了参保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在大病医疗互助补充保险上,不仅报销比例和报销限额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同时还优化了报销流程,在报销基本医疗费用时即可“一站式”实时结算大病医疗互助补充保险报销费用,真正体现了为民惠民。截止10月,温江区大病医疗互助补充保险基金共支付756万元,报销9126人次,人均报销825元;参加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后,城镇职工住院平均实际报销率达90%,城乡居民住院平均实际报销率达74%。
链接
温江劳动保障的“1342”
一个中心、三大要务、四大工程、两个保障,简称为“1342”工作思路。具体而言,就是围绕统筹城乡劳动保障服务体系建设中心,狠抓城乡劳动保障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和全域和谐劳动关系服务体系建设“三大要务”,夯实全民创业工程、稳定就业工程、全民社保工程、劳动合同示范区工程“四大工程”,完善干部队伍建设和机制建设“两个保障”,创新性地推进各项工作,使全区城乡比较充分就业更加稳定,社会保险覆盖面更加广泛,劳动关系更加和谐,公共服务更加优化。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