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农民工
统筹城乡:农村是重点 农民工是关键


统筹城乡,农村是重点、难点,也是基础。 “三农”包括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其中农民是最活跃的因素,而农民问题的解决首先又要解决好农民工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民进了城,成了农民工。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制约,农民工离土又离乡在城市成了产业工人,却始终融入不了城市,成不了市民。应该进城的农民工家庭进不了城,又造成土地等资源的大量闲置;农民工在城市不能安居乐业,小农意识始终去不掉,又不能一心一意去提高职业技能,就成不了优秀的产业工人。想在农村进一步发展的农民又无更多的资源可利用,致使增收困难;想到农村发展的资本也无门路,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总的规划必须以农民市民化为出发点。对农村来说,只有把在城市有了谋生能力又愿意在城市居住的农民工及家庭迁入城市,才能有针对性地作出科学规划,才能让真正在农村的农民享受到更多的公共财政、公共服务的阳光。对城市来说,能接纳多少农民工家庭,最终会有多少农民工家庭成员变成市民,决定着城市的规划布局。
农民市民化正是时机成熟的时候。一是我国经济仍将持续增长。虽然我国经济规模赶上了日本,但与美国差距仍很大,仅为它的1/3,加之我国人口多,人均GDP占有少,增长的空间仍很广阔。经济的持续增长必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现阶段时不时发生的 “民工荒”也说明了这一点),农民在城市有就业保障。二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工在城镇站稳了脚跟。农村劳动力转移经历了两个阶段:季节性外出,农忙时回家;常年性在外,春节回家。现在有的农民工几年才回一次家,成了 “华侨”。农民工职业也趋于稳定:过去以打零工为主,职业不断变换;现在以技能立足,基本在同一城市不同用人单位之间变换。农民工就业的稳定,谋生能力的增强,对回到农村的想法变淡,希望在城镇定居下来的愿望强烈。三是欠发达地区的城镇需要农民工,农民工也急需城镇安置。农民工以劳动力融入工业化浪潮,自己获得了务工收入,但他们的收入又无法在务工地获得体面的生活,需要回到家乡城镇。家乡城镇安置了农民工,就是安顿好了他们的家庭。解除了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他们才能安心学技能,成为优秀的产业工人,也才能增强欠发达地区劳务输出的竞争力。解除了后顾之忧的农民工,他们才可以大胆消费,放心消费,释放出消费能量,拉动经济的增长,进而推动城镇的发展。一个没有人气的城镇,也是没有活力的城镇,更是没有希望的城镇,城镇需要农民工。
农民市民化不会急剧增加城镇负担。根据城镇承载能力,逐步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准许在城镇有谋生能力的农民工及家庭成员将户籍迁入城镇。农民市民化后,农村承包地、林权、宅基地作为物权,可以保留也可以流转;与其他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同城待遇。农民市民化是有步骤地进行,农民市民化是与城市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农民市民化后仍然外出务工,不会增加城镇负担,也不会给城镇留下后患。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劳务开发办公室)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