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职工医保应提高报销比例(图)


大学毕业生郭锐、何琳、柴景余等3人筹资2万元,今年5月在西安测绘路开了一家菜店。他们三人都是名牌高校毕业,在就业难时,他们选择了开店卖菜。现在,菜店生意越来越好,他们想把自己的店做成西安的菜店连锁品牌本报资料照片 记者 李晖摄昨日上午,《陕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10)》蓝皮书在西安首发,这是我省第一部有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蓝皮书,该书通过对我省改革开放以来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的发展进程的回顾、对我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政策现状分析、评估等等,对我省人力资源进一步发展与社会保障政策的完善提出对策建议。
其中“调查报告”部分主要分析研究了公众最关心的社会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对我省老龄人口社会保障方面也做了调研。同时对我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我省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网络公众对社会保障热点问题的看法等做了专题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报告》中《陕西医疗保障制度比较分析》一文称,我省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从总体上说,个人支付比例大致符合国家指导性标准,但依然偏高。
用我省与国内省份的医保制度进行比较: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方面,我省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费用缴纳中的个人负担比重和全国水平基本一致,企业负担比例比国务院要求的略高,但是远远低于沿海地区省份。
在新农村合作医疗方面,我省的新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助和农民缴费标准均达到或超过了中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但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尤其是和浙江杭州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方面,我省的人均同酬总额、人均政府补贴额与西部其他省份比都比较高,但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统筹标准差距较大。
有关个人支付比例,课题组认为我省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个人支付比例虽然大致符合国家指导性标准,但依然偏高;尤其是大额医药费用中,个人支出比例居高不下,大病患者无法承担。
我省新农村合作医疗的起付线设置高于甘肃,甚至高于浙江,报销上限相对西部地区处于较高水平,但和浙江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同等情况下,我省在报销比例设置上,落后于甘肃和浙江。
今年,我省应继续扩大医疗保障制度的覆盖面,降低起付线门槛,提高医疗保险报销比例。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治燕王晓亮 采写
就业
大学生就业面临“三峰叠加”
建议: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扩大就业面
《报告》指出,经过十年的扩招,我省目前每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较扩招之初已增加了两倍之多。2008年全省高校毕业生达到24.8万,全省应届毕业生连同上年结转为就业大学生的人数合计达到3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矛盾除了总量增加之外,近年来影响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因素也开始呈现多样化。
因素一:我省就业市场正面临“农民工返乡回流高峰”、“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增加高峰”、“大学生毕业高峰”这“三峰叠加”的“寒冬”气候影响。
因素二:我省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根据国家统计局测算,20世纪90年代,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平均增加就业岗位仅为17个,而第三产业则每增加1个百分点,平均增加就业岗位达85个。
因素三:人才培养结构不尽合理。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尚未完全市场化,相当一部分高校的招生、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如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很多高校都竞相开设,但其结果就造成了毕业生严重过剩的现象。
因素四:就业前培训力度不够。许多学生不具备到企业工作的实际能力,企业更愿意招聘已有数年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报告》指出,改善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市场、高学历人才自身等方面的共同努力。目前,我省应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及民营中小企业、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打造人才交流平台、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等方面去着手做。
应弱化户籍制对就业的影响
建议:凡在城市有合法职业、有稳定生活来源、有固定住所的进城农民均应取得居住地户口
西安交通大学思源学院讲师张守刚在《陕西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中指出,我省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进城务工农民工在享受公共就业服务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问题二:劳动力就业服务市场化水平有待提高,通过市场方法调配劳动力资源的机制尚未建立。
问题三:受传统管理体制和身份界限的影响,我省全省人力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公共就业服务的规范实施受到了影响。
张守刚指出,不仅要想尽办法拓宽就业发展思路,还要推进城乡统筹对接,弱化户籍制对就业的影响。
陕西目前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农民工进城落户的条件。凡在城市有合法职业、有稳定生活来源、有固定住所的进城农民,均可取得居住地户口,其随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应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就业权利,给进城务工农民以真正的“国民待遇”。
养老
66%失地农民认为“未来风险大”
建议:建立留用地制度解决失地农民问题
陕师大国际商学院讲师刘玮在《陕西省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中指出,根据调研,66%的失地农民认为“未来风险大”。
2000年至2007年,我省产生失地农民约83.62万人,年均产生失地农民10.45万人。以西安的长安区为例,1999年至2007年,全区共征地3.02万亩,涉及失地农民22万余人。
课题组建议:被征地农民的补偿水平低、养老保障水平低,被征地的农民也缺少现代保障意识,参保率低,应采取市场化的补偿标准,建立教育培训机制和留用地制度,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失业问题,建立多层次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体系。
人才
我省人才“低进高出”现象严重
建议:为高层次人才建公寓
据省社科院课题组统计,我省农村劳动力资源约有1630万人,在全国排到第13位;科技人力资源约有15万人,在全国排在第11位;教育类人力资源约为53万人,在全国排在第9位。
我省人力资源“低进高出”的现象依然严重,流出的一般都是高级人才、青年骨干、优秀拔尖人才,而流入的人才相对层次较低。虽然从表面上看,我省的人力资源流入与流出基本持平,但流出的高层次人才数量要远远大于流入的低层次人才。
课题组建议:我省发展要着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建立统一的公益性人力资源市场,实施国际化的专家引进机制、高层次留学人员引进机制、多元化的国内人力资源引进机制等。此外,要建立各类人员收入与经济发展、物价水平相联系的动态增长机制,完善福利制度,保证各类人才的工资福利待遇水平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还可以筹建高层次人才公寓,由各用人单位通过租赁方式,为引进来的人才提供住房。
劳动力
我省距人口老龄化还有20年
劳动力供应量将在2015年达到最高峰
《报告》中“新世纪陕西人力资源现状与趋势分析”指出,未来20年,仍是我省的“人口红利”时期。
目前,我省每年进入劳动力年龄的人口约为40万人,而每年退出劳动力年龄的人口大约只有10万人,总体上看,我省人力资源总量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全省人力资源总量占全省人口比例持续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课题组称,我省距人口老龄化还有20年时间。预计我省的劳动力供应规模在2015年达到最高峰,总量大约有2883万人,此后,在人口总量小规模增长的情况下,劳动力人口数量开始下降。预计全省的人口规模会在2025年达到峰值4151.90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出现下降。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