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还是不救?拷问社会保障


日前,一名大出血产妇在奉贤中心医院产下只有6个月的女婴,因家属放弃治疗,该名女婴挣扎2小时后在外公怀中离开了这个世界。女婴的遭遇在网上引起巨大关注,众多网友纷纷谴责家属太过冷漠,但也有一些人理解他们的做法,认为在可能无法保住婴儿的情况下,家属只能用理智战胜情感。
面对胎龄仅6个月的早产儿,救还是不救?或许对很多人而言,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从情理上看,眼看着一条生命如此无助的死去,却不采取任何挽救措施,无疑是有违人伦底线的行为。但是,若选择采取施救,就真的那么简单吗?
从医学角度来看,这名女婴胎龄仅为20多周,加之新生儿阿氏评分仅为1分,因此救治难度极大。即使在专科医院,要成功抢救如此低胎龄的早产儿也绝非易事。同时,即便抢救成功,这条脆弱的小生命未来不仅可能要面对心脏、胃肠和神经系统的并发症以及感染;更有着失明、失聪、脑瘫和智障的危险。
而另一方面,若经过抢救得以幸存,女婴的生命也注定是有严重缺陷的,在家人无力支撑的情况下,谁来为她今后的人生负责?与其一味谴责女婴的家人,或许这些才是眼下最需要深思的问题。
有人认为,这一事件背后暴露出目前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尚未达到发达国家的高保障标准,但依然应该在今后不断完善保障措施,这样在遭遇不幸时,人们还能有机会选择继续治疗。同时,一些社会慈善力量也应该能尽力为这些遭遇不幸的家庭提供后续的帮助,减少家庭医疗、抚养的成本。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