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保网 0571-22931819

2014年青海户籍制度改革最新消息

2017-06-24 08:00:03 无忧保
青海省是较早实施户籍制度改革的省份,当地立足农区、牧区的不同特点和群众意愿,制定了多项户改政策,大批农牧民群众变身城里人,在享受城镇化和城乡统筹新政的同时,原有的土地财产权等合法权益也得到保障。  户籍制度改革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关涉着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如何在改革中尊重农民意愿,防止被上楼的现象发生?  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出台之际,小编走进青海,实地了解青海户籍制度改革的经验做法。  落户政策全覆盖、分梯次、有区别  青海省自然条件艰苦,农牧区教育、医疗等资源配置落后且不均衡,广大农牧民走出深山、融入城镇、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淳朴愿望十分强烈。  一部分长期留在城镇的农民工,尤其是私营企业主和技能型农民工,他们收入稳定,适应城镇生活。可以优先把这部分有稳定职业和劳动关系、长期举家工作生活在城镇并基本融入城镇的沉淀型流动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实现身份转变,使其获得归属感。青海省公安厅治安总队副总队长郭广德说。  根据2010年12月实施的《青海省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凡符合有合法固定住所、有稳定职业或稳定生活来源两个基本条件的暂住人口,准许本人及其配偶和未婚子女在居住城市城镇落户。本省籍农业人口还可以在本地城镇租住房屋落户。此外,青海适度放宽了西宁市区落户政策,大幅放宽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城镇落户政策。  青海统筹兼顾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和承载能力,充分考虑各类人群的利益诉求,制定了全覆盖、分梯次、有区别的差别化落户政策。郭广德说。  转户农民工萧龙在格尔木、西宁打工已有10多年,一直梦想着成为城市居民。2011年,他用积蓄在西宁买了一套房子,凭房产证在西宁落了户。在这座城市,我找到了归属感,我真切感受到青海越来越包容、越来越开放。萧龙说,这两年他在西宁成了家,生了孩子,找到了一份稳定工作,生活有盼头,小日子有奔头,好事一箩筐,说也说不完。  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青海全省有25.71万户91.6万人办理了转户、落户城镇手续,成为城里人。  4件旧衣不脱,7件新衣照穿  并非所有人都愿意成为城里人,农村户籍上附着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各种涉农补贴等较多经济利益,因而多数农民工不愿意放弃农村户籍。一项调查表明,有八成进城农民工不愿放弃承包地转为非农户口。  青海又是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的呢?  7月27日,小编来到西宁市湟中县康川新城伊信苑小区,整洁的庭院、崭新的楼房映入眼帘。因工业园区建设,这里原来16个村的农民土地被征收,失地农民集中安置在3个小区。康川街道办事处主任蒲发霖说,3447户入住农民自愿提出转户申请,从农业户籍转为城镇居民户籍。  对于小区居民阿顺娟来说,成为城里人,圆了他们全家多年来的梦想。等孩子再大一点,就该送他去幼儿园了。阿顺娟抱着怀里的大胖小子,脸上洋溢着幸福。当问到丈夫做什么工作时,阿顺娟的回答出人意料:在外放羊。  城里人还放羊?原来,青海省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出台政策,明确转户农牧民原有农村牧区承包地、宅基地、林地、计划生育4项权益不受损失。  阿顺娟拿出一本红色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证》,当农民所有的好处都在这里面。有了《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证》,不仅现阶段继续保留土地、草场、林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农房使用权和收益权,5年内还能继续享受原有的计划生育政策。  根据西宁市的政策,转户农牧民原来享受的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各项涉农基本政策和惠农政策不变,村民个人宅基地可以长期保留,自愿退出宅基地的,依照规定给予补偿,符合政策的仍可继续享受危房补贴。西宁市公安局户政处处长周炯英说。  据西宁市城西区彭家寨镇党委书记白纪忠介绍,农牧民转户后还可享受7项优惠政策:可以选择参加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享受与城镇学生接受同等教育的权利和待遇,享受城镇保障性住房政策,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就业扶助政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镇入伍义务兵的优待及安置政策。这真是4件旧衣不脱,7件新衣照穿!

标签:   改革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

个人社保网 全国统一客服专线: 0571-22931819

//staticpc.shebao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