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改革
户籍改革不只是让农民变市民 配套改革是关键


户籍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农民进城,让农村的土地流转起来,让千家万户种地变成集中耕种,以此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提高粮食等农作物的产量以及降低生产成本、减轻管理压力。然而,九成农民不愿用土地换户口的想法,显然会影响到户籍制度改革的效率。 而户籍制度改革并非是户口本上变更一下身份那么简单,对户籍制度改革不能就户籍改户籍,而是需要将与户籍制度相联系的城乡土地、保障、福利、公共服务、就业制度等联动配套开展改革。如果想让农民自愿转户口,多方面的建设和改革还需同步推进,否则,户籍改革将无法实现。 首先,土地制度改革被视为户籍配套改革的重中之重。土地权利的保障是农民最看重的。有专家认为,土地制度改革需要尽快取得突破,否则可能会出现与户籍制度改革不相匹配的情况,最终拖累城镇化进程。而土地不能转变为财富,是户籍制度改革与城乡一体化的阻碍之一。有人认为,农民现在所拥有的重要资产就是土地,这包括几十年不变的农地承包权以及宅基地使用权。如果能在政策上允许农村土地资产进入市场,无疑能够激活沉睡的土地资产价值,在保证农民利益的同时,为乡镇建设引入大量的市场资金。有专家提出,配套改革包括盘活农村承包地、宅基地,让愿意进城的农民带着财产进城,不但可以带来巨大消费能力的释放,还意味着农村承包地、宅基地等大量资源的更充分利用。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任远也表示农村土地产权应逐步和户籍身份脱钩,要将农村土地转换为农村居民的法人财产权。通过积极发展基于农村土地财产权的市场流转体制,可以帮助农民能够根据自身的理性选择,摆脱土地对迁移和进入城镇的束缚,从而自觉地选择迁移流动。 其次,缩小大型城市与中小城镇间的公共产品差距,也是户籍改革的重要之举。我国不仅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城市之间的发展差异都很大,改革要能够让人口将来在城乡、城市之间自由流动,就要求未来政府加强对于中小城镇的投入与建设。加快完善中小城市功能步伐,增强城市吸引力,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让城镇化分担城市压力。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朱善利认为,中国目前处于增量改革状态下,而增量这部分应当优先向中小城镇倾斜,原因在于已形成的福利很难减少,也就是说存量的改变不易,在这种情况下,应当选择增加国家财政对于中小城镇公共产品的投入。将大城市资源向中小城市转移和扩散是平衡社会资源的重要途径,推动社会资源在城乡的合理分布,提高中小城镇的公共服务能力,才能真正地把更多的人口吸引到中小城镇中来,使国家的人口布局更加合理化。 再次,与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相配套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障以及义务教育等多方面制度都应当相应推进,从而促进覆盖城乡的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要想让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用土地换户口,从而推动城镇化进程,提高中国的城市化率,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实现权利的均等化,让失去土地的农民不至于成为二等公民,不成为城市的边缘人口。而这,恰恰是目前城镇化过程中的最大难点,也是最大薄弱点。 相关机构曾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城乡户籍之间存在着33项待遇差别。比如,城市户籍人口失业待遇为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75%,而农民则没有;如果遇到交通事故,城乡不同户籍的赔偿标准也存在重大区别。此外,在医保待遇、士兵退役经济补助、子女教育等方面,城乡之间差别也较大。如何使得这些差别待遇逐步均等化,是此次户籍改革的关键。农民转户口,更关心进城后可享受的基本服务和公共权利。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消除城乡差别的关键。如果可享受的权利和服务存在差异,或者还不及现有的权利和服务,那么农民自然也就不愿意转换户口。http://www.cnrencai.com/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