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改革
户籍改革破冰


以配套的改革熨平公共服务差距,才能让户籍制度改革真正上下对称、左右耦合,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户籍制度改革,涉及亿万人的切身利益,因而总是牵动人心;也指向更多人的公平发展,因而终能安定人心。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管理方式,在新一轮改革的路线图中,户籍制度改革无疑有着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意义。 去年6月,中央深改组研讨户籍制度改革相关问题;去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近日,有媒体梳理发现,截至目前已有 17个省级的地方版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出台,其他地区也陆续推出了一些市级层面的改革意见。上下联动,这一重要改革迎来不错的开局。而其中,几乎所有省份都把建立居住证制度,作为破冰的一步。 怎样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考验着平衡公平和效率的治理艺术。就此而言,建立居住证制度无疑是一个务实的选择。一方面,不再以城乡标准划分户口,消除制度性的歧视,体现了公平性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将基本公共服务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一定程度上减轻城市财政负担,减少了改革的阻力,体现着渐进性的改革原则。可以说,从居住证入手,把住了户籍制度改革的脉搏。 曾有网友总结,北京户口上附着了80多项福利,有北京户口,无论买房、读书、看病,明显方便得多,甚至孩子考入名校的概率也比外省高……虽说数字不一定准确,但差异感是真实存在的。北京并不是特例。当前中国,游离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不仅仅是2.69亿农民工,还有更多在城市居住的农村户籍人口。从暂住到居住,一字之差,为的正是让这些风中的无脚鸟能落脚城市,最终享受同样的公共服务。 太空舱舱内舱外压力不同,需要用两道门制造出一个缓冲带,才能更好过渡。城市农村也存在这样的落差,同样需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走。比如,户籍制度放开,大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即使翻番,恐怕也无法满足激增的需求。如何避免出现洼地效应,造成人口在短时间内涌入城市,让财政负担难以承受?怎样让新来人口享受到公共服务的同时,不降低户籍居民原有的公共服务水平?这是城市管理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也揭示出居住证制度的另一层意义。 公众对户籍制度改革的期待很高。与这些期待相比,现在一些地方的准入条件相对严苛,有的要求在当地拥有住房,有的则对学历设置了门槛。而持居住证的 新城市人所能享受的公共服务也比较有限,住房、养老等都受到一定限制。有人质疑,暂住证取消了,居住证又办不下来,真成黑户了。进得来、容得下,其实只是起点,关键还是留得住、过得好,这才是居住真正的含金量。 即便是一种过渡性的制度安排,对公众的期待也需要更加重视。仅仅破冰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融冰,才能真正打破隔阂。正如学者所言,户籍改革改变户口只是形,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才是实。比如,城门敞开后,如何完善农民三权保障制度,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进城后,随迁的子女入学、异地高考等教育问题怎样解决?居住证办下来了,就业、医疗、养老等一系列社会福利怎样并轨? 户籍制度改革,顶层设计在中央,但归根结底要靠各级地方政府推进。惟有用配套的改革,熨平公共服务的差距,才能让户籍制度改革真正上下耦合,让居住在城市里的人有着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让每一个人都在这一改革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http://www.cnrencai.com/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