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读中国式养老产业发展模式


全面解读、积极探索中国式养老产业发展模式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以实际举措加快推进老龄产业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经中国老龄产业协会、中国保利集团公司和广东省老龄工作委员会洽商并报请商务部批准,10月9;11日期间,在广东省广州市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暨2014中国国际老龄产业高峰论坛。 积极投身养老产业,是切实履行央企责任的重要表现。中国保利集团党委常委、保利地产董事长宋广菊说,养老是一个让人轻松不起来的话题,目前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程度远远滞后于老龄化的步伐,而发展养老服务业是应对老龄化问题的长久之计,国务院对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也做出了系统安排和全面部署。我们看到了国家解决养老产业发展的决心和面对老龄化社会到来所做的努力。 对此,保利集团通过打造养老产业链,对发展中国式养老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我国应对老龄化的经济基础薄弱,长期面临养老与保障的双重压力 按联合国标准,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04年底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7.6%。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占总人口的14.3%,预计2020年突破2.43亿,2025年将达到3亿。 我国养老形势严峻有三大表现。一是未富先老。发达国家一般在人均GDP为5000;10000美元时,自然进入老龄化社会,如美国1950年60岁以上人口占12.5%,人均GDP为10645美元;日本1970年60岁以上人口占10.6%,人均GDP为11579美元;而200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10.1%,人均GDP仅为3976美元。 二是未备先老。我国的社会体系,特别是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尚未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准备。 三是抚养比高。到老龄化高峰期,我国的老年人抚养比将达到78%,相当于三个劳动力养两个老年人。 同时,老龄人口地域、城乡分布不均衡。我国老龄化呈由东向西梯次分布特征,最早进入老龄化的上海和最迟进入老龄化的宁夏时间差达33年。 加快养老产业发展,增加家庭团聚机会,破解常回家看看的困境 中国进入老龄社会之快,让政策与制度准备明显不足,未富先老带来很多养老困境。养老保险如何转型升级?金融环境如何鼎力支持养老事业?养老金如何补足缺口?养老观念怎么与时俱进?就是其中最突出的四个方面。 首先,虽已初步形成养老保险筹资体系,但保障水平不高、地区差别、执行不一等问题也显而易见。必须明确,为社会底层人群提供基本养老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基本责任。政府应在财税方面给养老产业更多支持,建设更多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制定政策规范老龄产业,激励社会养老服务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二,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养老服务的金融支持力度还不够。比如养老地产的发展,美国在这方面有三大参与主体:开发商、投资商和运营商,定位清晰,投资商和管理商之间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与管理关系,投资商低资金成本实现投资平衡,运营商规模优势实现经营平衡。 第三,养老金有缺口。我国养老金保障水平处于偏低水平,社会资本介入是破解的一个突破口,发展空间有两个方向,一是市场化方向,以营利为目的,可以瞄准中高收入老年群体,比如养老地产、高端老年公寓等,也可以瞄准中低收入群体,如临终关怀业务和农村养老院。另一个是公益慈善方向,不以营利为目的,按政府指导价收费,微利经营,享受土地划拨价供应、税收和行政事业收费减免以及水电气热价格优惠等政策。 第四,新养老观念的涵育问题。常回家看看被写入法律,说明整个社会敬老孝亲文化氛围的稀薄。留守老人、空巢家庭带来的社会问题,我们将长期面对。 在保利集团看来, 解决这一现实矛盾,最根本的是加快发展,实现劳动力就近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实现父母与子女就近生活,改善住房、交通、通信等基础条件,缩短看望探视的时空距离,增加家庭团聚机会。 因此,未来主流养老模式应该是医养融合、养老机构进小区。这是一种符合我国文化传统的养老模式。这样既能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养老服务,满足多种养老服务需求,也能适应我国家庭供养资源减少、养老功能弱化的现实,也是保利地产在养老产业上的发展方向。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