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保网 0571-22931819

大同社会救助事业健康发展

2017-08-10 08:00:03 无忧保

  围绕“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难有所济、学有所教”的目标,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体现公平、维护稳定”的理念,以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为着力点,以强化基础建设为保障,不断推动城乡社会救助事业健康发展,基本实现了民生服务资源的有效配置,操作运行的透明公开和政策覆盖的逐步扩大。2011年我市投入各类社会救助资金7932.77万元,比2010年增加了3135.87万元,增长65.4%。

  完善体制机制,确保各项社会救助政策落到实处

  从2009年起,我市相继制定出台了《大同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规范化建设实施意见》、《大同市城市低收入家庭资格认定试行办法》、《大同市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监督管理办法》等多项具体实施办法和细则。同时,我市着力构建社会救助服务网络,市县两级全部成立了专门的低保工作机构,并解决了机构人员配置少、办公条件差等问题。城区、矿区、新荣区、广灵县先后成立了低保审批大厅,简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办事效率,切实方便了困难群众。

  强化监督管理,确保社会救助政策公开、公平、公正

  近年来,我市在制度设计上,采取关键环节、关键岗位制衡分权和多人管理的办法;在救助实施过程中,严格把好初审、审核、审批“三个关口”,严格落实对象公开、人数公开、金额公开“三公开”,有力确保了各项社会救助政策规范运作。同时,针对存在的“人情保、关系保”的问题,加大了对最低生活保障的复核和清退力度,特别是2011年市民政部门联合市纠风办、监察局,对全市城乡低保资金管理和虚报冒领保障金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督察,对确定的不符合条件的对象进行了全面清理;针对城市改造及政策性拆迁造成“人户分离”低保对象增多的问题,开展了专项检查,对不符合条件的对象进行了全面清退。到2011年末,全市共有城市低保对象84885户,全年发放低保金51263.4万元;共有农村低保对象120190户,全年发放低保金20842.4万元。

  加大投入力度,推进临时救助制度建设

  为妥善解决城乡贫困居民的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2010年,我市出台了《大同市临时救助办法(试行)》政策,救助对象包括因患危重疾病,造成生活暂时出现较大困难的;因自然灾害或遇到突发性、不可抗拒性意外事件,家庭基本生活难以维持的等,由市政府每年列支400万元,县财政每年从本级预算的城乡低保资金中列支30%,给予申请的救助对象最高不超过5000元的救助。截至今年4月,全市共发放临时救助资金262.49万元,救助困难群众1581人。

  加强基础建设,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结合“霞光计划”,积极争取民政部和省民政厅支持,累计投资4622.6万元,加快了农村敬老院基础设施建设,先后资助改扩、新建敬老院33所,增加床位1354张。2010年,我市在原有基础上又新改扩建10所农村敬老院,各县区则由政府组织,采取大中小型并举,集体和个人兴办的举措推进敬老院建设,形成了县有福利中心、乡有中心敬老院、村有康乐园的网络化集中供养体系。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村敬老院达到110所,拥有床位4383张,集中供养率比2008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

  采取有力措施,扩大城乡教育救助覆盖

  2004年,我市出台了《大同市城市低保对象特困家庭子女教育救助办法》,对城市低保对象中的孤儿、单亲子女以及因病、因灾致贫的子女在就学期间每年给予救助;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实行后,我市又重点对高中和大学期间的学子给予救助,2004年以来,全市共救助城市困难学生14728人次。为解决农村低保家庭子女考上大学交不起学费的问题,2009年,我市在全市农村启动了“春霖助学行动”,到2011年底,累计募集助学资金639万元,已发放283.2万元,765名农村贫困大学生因此受益。

标签:   社会社会救助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

个人社保网 全国统一客服专线: 0571-22931819

//staticpc.shebao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