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巴中市民政系统以增强贫困群体造血功能为落脚点创新社会救助方式,促进了民生服务水平极大改善。
完善城乡低保应保尽保机制,保障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巴中市对长期大病患者、精神病患者、重度残疾者或其家庭经过调查核实确属生活困难者纳入了低保,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截至目前,全市有48509户、122952人享受城市低保,累计发放低保资金9888万元,累计月人均补助163元。城市居民低保标准每人每月提高60元,即由家庭人均收入160元提高到220元。全市有97882户、302854人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保障标准由每人每年785元提高到1200元,月人均补助标准78元,1—5月累计发放低保金11722万元。
完善贫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机制,预防和遏制贫困人口因病返贫。今年以来,继续资助城乡低保对象、五保户参合参保,对低保对象中的特殊疾病、重症病人和“三无”对象进行门诊救助。对农村低保、五保、低收入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低收入家庭老年人等困难群体正在逐步取消医疗救助病种限制,提高了城乡大病医疗救助标准。各县区与新农合联网,成功启动了农村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1—5月,全市城市医疗救助14722人次,支出医疗救资金990万元,按低保人口计算人均发放救助金72元。农村医疗救助27817人次,累计支出农村医疗救助资金2345万元。
完善临时生活救助机制,确保贫困人口应急保障落到实处。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城乡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制度的意见》,对因灾因病、劳动力缺乏、教育开支过大的贫困家庭以临时救助和低保救助为主,其他贫困对象以开发式扶贫为主。县区财政按农村人口总数每人每年1元的标准预算临时救助资金,建立起临时救助专户,有效帮助突发性困难群体应急救助。将全市20907名五保对象全部纳入财政供养,1—5月共发放五保供养资金2409万元,新建扩建敬老院4所,五保集中供养率达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