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福利院为老人特别配备了小厨房,这种贴心服务很受老人欢迎,他们可以煮一些自己喜欢吃的饭菜,就像在“家”中一样。
人老了之后,选择到养老机构养老,是我市越来越多老年人的选择。由于财力、物力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一些民办养老机构目前还暂时无法提供更为优质和完善的养老服务,仅成了托管老年人的地方,无法为老年人提供一种“家”的感觉。
为改善老年人的养老环境,从今年7月1日起,我市开始在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施行《江门市区民办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实施细则》(下称《实施细则》)。《实施细则》对民办社会福利机构的规范管理做出明确要求,并提出扶持民办社会福利机构发展的具体措施,以推动民办社会福利机构的健康发展。
个别民办养老机构服务水平较低
今年6月1日,当市民阮先生再次来到市福利院,见到自己88岁的奶奶时,听到的都是奶奶对在此养老的赞叹声,阮先生放下了心。
去年8月,阮先生的奶奶到市区一家民办养老机构养老,该养老机构未领取《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不属福利机构。住宿费、伙食费等加起来每月1300元。“我奶奶是有自理能力的老人,可那家养老机构无论是有自理能力的老人,还是需要全护理的老人,收费都是每月1300元。”阮先生说,该养老机构还无法为奶奶提供优质的服务。
“我奶奶与不能自理的老人住在同一间房,每天听到不能自理的老人因为病痛而发出的声音。可能是请护理工的成本比较高,那家养老机构的护理阿姨比较少,阿姨如果很忙,我奶奶还要帮阿姨开门,给其他的老人喂饭。”阮先生说。
让阮先生烦心的还有一件事,就是那家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跟不上。“奶奶在那里住,哪怕是小感冒,他们的医生都处理不了,或者说是不敢处理,每次都通知我带奶奶到医院看病。”阮先生说,多种原因让他对那家养老机构失去了信心。
鉴于上述原因,今年5月,在同事的建议下,阮先生将奶奶转到市福利院养老。
阮先生所说的并非个案,一些市民都对目前的养老服务并不完全满意,很多民办社会福利机构在市民眼里仅仅是较“高档次”老人托管所,是个老年人住的地方,而不是老年人安享晚年的“家”。
公办社会福利机构床位供不应求
2011年我市共有老年人口61万,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3.7%。“十一五”期间,我市老年人口以年均2.6%的速度增长,年均增长1.4万人。相关部门做过统计,我市现在每千名老人才拥有11个养老床位,养老床位不够用,但很多民办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却达不到90%,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基础设施和服务达不到市民的要求。
今年3月,78岁老人徐美兰住进了市福利院的单人房。“这里的单间房不是很贵,每个月1200元,和外面的多人房价格差不多。”她告诉小编,她的房间还配有属于自己的小厨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做自己爱吃的饭菜。
小编了解到,在市福利院,只要老人自己有条件,除了厨房,还可以通过申请洗衣机、电冰箱。另外,市福利院有属于自己的医院,老人看医生很方便,因此,很多老人家都愿意搬来这里住,这里的床位常年供不应求。
民办社会福利机构有三“难”
小编了解到,目前,就市区而言,我市的养老机构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民政部门业务指导下的公办社会福利机构(如市福利院)和民办社会福利机构(如白石托老中心、江华托老中心、潮连社区老人托养中心等);另一类是在工商部门登记,未领取《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的养老机构,此类机构一般规模较小、条件相对社会福利机构差。
在《实施细则》颁布之前,除公办社会福利机构有政府支持投入外,民办社会福利机构基本全靠自己投入、维持,由于本身经济效益一般,所以想进一步改善环境和完善设施设备,则显得有心无力。而未领取《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的养老机构,亦全靠自己投入、维持。
利润不高,较难经营
由于养老服务属于公益性的非营利项目,因此目前民间开办的养老机构存在着经营利润不高的实际困难。
蓬江区白石托老中心院长何月莲在2006年成立了白石托老中心。“原白石正骨医院搬迁以后,我想方设法租下它的旧址,经过重新装修改造,变成了现在的白石托老中心,由于所有的设备都要重新置办,我拿出了毕生的积蓄,但中心运作了6年,却连最初投入的成本都没能收回来。”何月莲告诉小编,到今年6月份,整个白石托老中心拥有床位200个,实际入住的却只有150人,现在物价上涨较快,就算他们把护理费提升到平均每人1100元,交完水电费等日常开销,剩下的钱有时还不够支付工人的工资。
江华托老中心、潮连社区老人托养中心的院长也表示,现在经营一家民办社会福利机构所获得的利润不高。
江华托老中心院长黄认爱说:“我现在租的这个地方,是原中裕集团的办公楼,重新装修花了一百多万元,加上现在租金也比较贵,发展到今天,每个月赚的钱也就刚好付我自己的那份工资。”
潮连社区老人托养中心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以现有的收入,很难经营下去。“我们这里的环境还不错,但我们这个地方,很多人的思想比较保守,不少人认为,只有不孝子女才送老人去养老院。”该负责人说,他们中心共有床位48个,入住的只有30人,其中5人还是低保户,政府每个月为他们交800元,吃、住乃至看医生的钱都得从这800元中扣,他们基本就没有任何利润。
压力较大,较难坚持
“当初兴致勃勃,不知道真正做起来压力会这么大。”何月莲告诉小编,经营一家养老院,除了有经济压力外,还有精神压力,“我每天都祈祷不要有事情发生,特别是老人的安全问题。一旦发生意外,家属就会追究我们中心的责任,但法律在这方面又没有很明确的规定,出了问题就很麻烦,加上我们中心大部分老人不能自理,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就更高,所以我每天都紧绷着一根弦。”
黄认爱也表示,开办民办福利机构,最怕老人发生意外。
缺少资金,较难发展
小编在采访中了解到,像白石托老中心、江华托老中心、潮连社区老人托养中心这样的民办社会福利机构,都有心改善他们中心的环境。
“我们也想搞好,但经济确实有困难。前段时间,有人说要我们搞个电梯,方便老人上下楼,我也很愿意,但是买一部电梯需要近三十万元,我实在没有那么多钱可以投入。”黄认爱表示,政府最好补贴一些经费。“谁不想条件好点,天热了,想有冷气,天冷了,想有暖气,我也希望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务,但这些都离不开钱。”黄认爱表示很无奈。
何月莲表示,她以前是白石村委会的妇女主任,由于工作的关系,她比别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老年人,也比别人更了解老年生活的种种不易和艰难,当年成立白石托老中心,就是想为老人找个可以聚一聚的地方,因此她比任何人都更希望为老人提供一个更加优越的环境,由于资金有限,她现在所能做的也就是多学习些经验,让在他们中心养老的老人过得更舒适点。
很多民办社会福利机构都希望政府出台政策,给他们一些扶持。黄认爱说:“如果政府可以给些政策支持,我很想办一个老年公寓,一些退了休的医生、律师希望可以住环境较好的老年公寓。”
而今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实施细则》,就像久旱过后的第一场甘霖,给他们带来了重新起步的希望。
从今年7月1日起,我市开始在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施行《实施细则》。据了解,该细则共分6章31条,主要从制度、服务、收费等方面对民办社会福利机构的规范管理作了进一步的要求,并提出了扶持民办社会福利机构发展的具体措施。
《实施细则》规定,民办社会福利机构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地价参照工业用地基准价,举办非营利性的民办社会福利机构,其用地可以通过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此外,该细则提出了明确的经济扶持政策,像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减免消防报建审核费用等。另外,符合相关条件的民办社会福利机构,还可以向当地的民政部门申请运营经费补助,补助的标准按全年平均入住人数计算,每人每年可获1000元补助,被评定为省二级以上的社会福利机构还可一次性获得10万元补助。
“按《实施细则》规定,我们中心每年大概可获十几万元的补助,有了这笔钱,我就有资金、有信心改善中心的环境,但是满足全部补助条件也不易。”黄认爱表示,像细则规定获得补助需满足的条件中,第五条(服务对象中江门市区户籍人数占80%以上)、第六条(服务对象满意率90%以上)就很难达到,但她表示比起以前单靠自己“单打独斗”,现在方向更明确了,也更有信心了。
告别“纸上谈兵”
采访中,小编发现,市民对养老床位并不是没有需求,相反,如何妥善地安置好家里的老人,是很多市民头疼的问题,让老人待在家里,虽然可以在物质生活上照顾好他们,又怕他们在家里闷出病来;将他们放在养老机构,各种养老机构鱼龙混杂,万一养老机构是家“黑店”,则不仅老人受苦,儿女也跟着背上“不孝”的名声。除市福利院这样有点名声的养老机构外,很多市民在为老人选择养老机构时都异常小心,在没有十足的把握时,他们宁愿将老人放在家里。
其实市民的担心也并非杞人忧天。在采访过程中,小编发现我市养老机构之间确实存在差距,像市福利院这种公办的社会福利机构,由于有政府财政的支持,他们可以为护工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越的生活条件。
对于差距,很多民办社会福利机构的负责人也很无奈,他们基本上都是有心无力。像白石托老中心的何月莲,以前由于工作的关系,经常与老年人打交道,对老年人充满感情,她也想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但是没有资金,一切也就成了“纸上谈兵”。
《实施细则》对很多民办社会福利机构来说,可以说是根“救命稻草”,也许通过政府的扶持,他们可以迎来发展的“春天”;而对很多因老人安置问题而备受困扰的市民,《实施细则》的出台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福音,社会福利机构规范了,服务更好了,他们就可以放心地送老人去社会福利机构安享晚年了。
标签: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