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保网 0571-22931819

德国:社会福利房因时而变

2017-08-14 08:00:03 无忧保

  社会福利房在德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社会福利房政策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魏玛共和国。但是社会福利房在德国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它随着德国社会经济状况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变化。

  上世纪50年代,由于大量市内住房在二战期间被摧毁,德国的经济开始起飞,大量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出现住房紧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德国联邦议会通过了《第二部住宅兴建法》。该法律要求兴建的住房在面积、设施、租金、按揭还贷及维护方面能为普通大众所接受,为社会福利房的兴建构建了法律基础。50年代到七八十年代是社会福利房的大发展时期,到1987年,市场上共有390万套社会福利房。人们也普遍认为市场上三分之一的房子应该是福利房。

  80年代以前,从事社会福利住房建设的主体是市政当局控股的公司,此后,联邦政府开始向私人以及私立的机构投资人开放福利住房项目。此举一方面是确保有更多的私人资本进入该领域,扩大资金来源,另一方面也源于公众对于市政不当改造的反对以及不断爆出的财务丑闻。由于私人投资者通常来自德国较富有的阶层,通过合作资助建设社会福利房,他们也得到了较大幅度的减税。

  90年代德国统一后,大量原东德的“大众房”被纳入社会福利房,同时由于大量原东德人外流至原西德地区,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出现较高的住房空置率,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福利房政策的调整。2001年9月份,《第二部住宅兴建法》被《住宅管理改革法》取代。新法中虽有关于社会福利房的条款,但其重点已不再是资助社会福利房建设,而是更多关注租房客里面的弱势群体。

  在本世纪的头十年里,社会福利房进一步萎缩。德国租房人协会联盟发言人乌尔里希斯·罗佩茨告诉《环球》杂志:“目前社会福利房已经越来越边缘化了,只有低收入群体、多子女家庭、老人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还在租住社会福利房。”

  霍洛季林也指出,社会福利住房之所以能够逐步退出德国住房市场而没有抬升房价,一方面是德国社会越来越老龄化,普通民众的住房需求已经基本解决,另一方面是德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投资采取严格管控,并建立起发达完备的租房市场。

  他说:“2004年,不少英美投资人曾来柏林投资房产,以期短期抬升当地房价获取暴利,但在德国政府的严格控制下,最终他们只能铩羽而归,几乎无利可图。”

  罗佩茨说,目前该协会会员共租住了德国120万套住房。在缴纳一定额度的会费之后,会员可以获得租房相关的纠纷调解、法律咨询及保险等一系列服务。除了向会员服务,该协会联盟还定期出版刊物及报告,向全社会介绍德国与租房相关的各种信息,并积极参与国家及地方与租房相关的各种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制定。

  “代表租房人利益,为全体租房人谋福祉是我们协会的最高宗旨,”罗佩茨说。

  虽然社会福利房在整个德国处于萎缩状态,但不同地区影响却不一样。对于那些经济形势还很活跃的地方,社会福利房的过快萎缩也带来不少负面影响。有研究就显示,德国经济最发达的慕尼黑、斯图加特、科隆所构成的三角地带,租金就太贵,为此很多人只能住到相对偏远的地方。慕尼黑市政当局目前正在考虑在新开发的房地产项目中加入一定比率的社会福利房开发。

标签:   社会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

个人社保网 全国统一客服专线: 0571-22931819

//staticpc.shebao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