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份,一位中年女士吕某走进拱墅区人力社保局政策法规科办公室。他的丈夫杨某原在拱墅区某建筑工地做敲砖工。一个月前他在做工时,因墙体突然倒塌受伤,造成身体多处骨折,内脏器官、颅脑均严重受损、极重度职能损伤,一时间家庭的顶梁柱倒下了。苦苦要求工地赔偿无果的吕某,向我局寻求帮助。工作人员在听取当事人陈述后,积极与工地承建单位联系,但该单位以双方未签劳动合同、不存在劳动关系为由拒绝工伤认定申请。为尽力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我局开展一系列调查取证,到事故现场勘查情况,记录证人证言。在事实证据与法律法规讲解下,承建单位终于承认杨某的工伤事实。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协商调解,双方达成和解协议,承建单位同意赔偿杨某100余万元。吕某为表感谢,送来“心系民工、为民解忧”一面锦旗。
作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工伤保险发挥着保障劳动者生命健康、分散企业经营风险、维护生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拱墅区人力社保局秉承“服务规范化、流程便民化、认定精准化”的工作原则,着力发挥工伤认定职能作用,建立健全工伤案件处置机制,确保参保职工享实惠,参保企业有保障,经济社会得发展。
一、简化流程,规范服务,架起认定“连心桥”
全面简化、优化工伤认定申请流程。认真执行一次性告知、公开承诺、限时办结等制度。在辖区重点企业及办事大厅张贴工伤认定简易流程图、认定须知、工伤赔偿待遇标准、填表范例等内容。对于受伤事实清楚的案件,将材料审核期、受理认定期共30日压缩至5日,大幅缩短办案期限。取消以往提供用人单位营业执照的要求,局官网提供最新人社部制定的申请表格下载,竭力为申请人提供多方面便利。
“手把手”指导提供“心贴心”规范服务。工伤认定案件处理人员在案件办理中均做到亮明身份,认真耐心做好政策解读、业务咨询工作,做好“手把手”指导,努力使申请人少跑一趟路,少排一次队,少等一分钟。针对当前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关心的工伤认定热点问题,设计编印言简意赅、形式活泼、通俗易懂、实用性强的宣传折页、办事指南等系列宣传品,发放给辖区企业、申请人等。在做好窗口咨询、认定工作时,注重走进企业,开展工伤保险法律知识讲座宣传等上门服务,加强与用工单位和职工交流政策信息,指导其依法完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预防工伤案件发生。
二、提前介入,定纷止争,柔化矛盾“减震器”
纠纷矛盾调解“提前介入”。除了事实清楚、证据充足的简易工伤认定申请案件外,实际工作中存在大量疑难工伤案件,尤以建筑工地、装饰装潢、非标准劳动关系案件的劳资矛盾特别突出。这类案件若要劳动者走遍确认劳动关系的劳动仲裁到申请工伤认定,再到工伤赔偿仲裁、民事诉讼等一系列法律程序,既冗长费时又耗费精力,也不能保证及时得到赔偿款。因此,我局坚持关口前移,发挥能动意识,积极发现工伤纠纷隐患,将大量容易激化矛盾的工伤纠纷化解在萌芽,化解在基层。
面对面舒心解疑“定纷止争”。为避免争议纠纷久拖不决,拱墅区以促进和谐劳动关系为目的,坚持“认调对接”原则,积极运用行政协调等手段将工伤赔偿工作前移。在了解案件基本事实,明晰法律责任的基础上,把握实质性争议焦点,采取“面对面”、“背靠背”、“亲情感召法”等调解方法,经过反复耐心沟通,积极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化解双方当事人间的矛盾纠纷,减少劳动者维权成本。仅2014年1至8月份,拱墅区圆满调解工伤疑难纠纷600余起,远多于工伤认定案件449起,更大程度上保障受伤害职工合法权益。
三、深入调查,严格认定,拧紧骗保“安全阀”
为提高案件处理效率,依照分类处理原则,将事实证据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简易案件加快办理,缩短经办时间,限时办结;对于伤亡较重或疑难复杂的工伤事故,依照法定执法程序,做好调查认定工作。利用数码摄像机、录音笔等工具到事故现场勘查,及时收集、固定第一手原始证据,对于涉及外地调查的,委托当地人社局协助调查,建立人证物证相映证的有效证据链。实行疑难案件集体讨论制度,研习法律争议热点,专题讨论案情,进一步提高认定准确率,确保办案程序合法、依据合理、证据确凿,防止骗保事件发生。在工伤认定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不断上升的背景下,2013年至2014年上半年,拱墅区仅收到工伤认定行政复议1起、行政诉讼案件2起,均得到维持的复议决定和胜诉的行政判决,进一步彰显执法公信力。
拱墅区“三招”完善工伤案件处理机制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