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再就业工作重心向社区转移,如何引领失业人员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社区念起这样三本“就业经”:做好失业人员就职登记、开发岗位资源、共享免费就业服务。
做好登记,才能心中有数
回澜北苑社区干部高祖林是社区里的名人,居民看见他都亲切地称他“高师傅”。老高笑着说,在回澜北苑做劳动保障工作有4个年头了,混了个脸熟。但是谁又知道,为了“脸熟”,老高付出了不少。
老高“发明”了两张表格:一张是就职供需预约登记表,里面又分单位用工需求和下岗人员求职需求,他总是不停地进行供和求配对。老高说:“配对成功的话就意味着一名下岗人员可以找到新工作。”另外一张表格是回澜北苑社区失业人员调查表,老高挨家挨户让失业人员填写,“有没有求职意向,现在有没有在做临时工……通过这张表,底子摸清了。”老高这样告诉记者。
最近,社区正着手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老高把社区工作人员分成了6组,每组还配备了楼道联络员。老高说,“这样一来,我们和居民的互动可以增强,就业跟踪服务就能更进一步了。”
社区自己开发岗位
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潘水社区为开拓就业渠道,创办了手工活经济社,将“女红”手工活列入再就业计划。如今为社区几百名失业女工解决了就业难题。
潘水社区负责人介绍说,这个手工活经济社是2004年10月份办起来的,初衷也是为了解决下岗工人再就业。当时,社区里下岗工人经常找到社区希望帮忙介绍工作,条件是既可以顾家,工资又能高些。而符合这个条件的莫过于做手工活了。于是社区通过熟人、中介、亲戚等各种渠道,联系了几家绣品厂、服装厂,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手工活经济社。
37岁的陆君在手工活经济社算是前辈了,如今是这里的老师傅,有新货进来都是她先学,再传授给其他女工。“原来我是商场的售货员,1997年单位转制,我下岗了。当时心里很不是滋味,新工作很难找。”陆君告诉记者,由于她比较喜欢“女红”,就想自己到服装厂接活,拿回家做。没想到这样也闯出了一条就业的新路。
共享免费就业服务
商城花园社区的黄水荣今年刚刚退休,他原是萧山化工厂的一名下岗职工。2003年开始,到社区劳动保障站查看就业信息成了他的一个“习惯”。他说:“我家中有个女儿在读书。为挣钱养家,我几次到社会上找工作,成功几率低。自从发现社区有免费的就业服务,真当开心啊。”社区干部帮他反复筛选合适的岗位,并定期参加培训。2004年,他当上育才东苑的保安。
像老黄一样,东阳桥社区的俞校忠也是通过就业信息联网,在商城花园社区找到了一份工作。俞校忠说:“当初听社区说,另外一个社区在招保安,我就来了。”工作还算称心,老俞就再没换过工作。
“其实社区之间共享就业信息,提供免费的就业服务,对提高失业人员就业率很有帮助。”商城花园社区干部章鸣燕和徐国英告诉记者。
标签: 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