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育先行,建站筑巢有保障
上个世纪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始进入萧山人的视野。为了推广这一新生事物,萧山区提出了“先种试验田,先建示范区,学有榜样、带动其它企业建站积极性”的发展战略。首期力推的万向集团申请建站,于1999年获原人事部批准成为本区、也是杭州地区首家国家级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并于次年成功引进了博士后研究人员。很快,在万向集团的示范带动下,区内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提出建站申请。
然而,企业申请建站的积极性提高了,但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发展并没有从此一帆风顺,新的发展难题再次摆在眼前:企业建站的成功率不高。如何提高企业建站成功率?2007年起,萧山区大胆创新,对欲建站单位开始实施培育方式,探索出一条“提前介入,先行培育,好中选优,顺势而上,提高建站申报成功率”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育制度,对区内具有一定规模、技术含量较高、开展博士后工作意愿强烈的企业,采取“培育+筛选+助推”的三合一建站培养模式,要求有建站意向的企业提前2-3年申报,经筛选列为培育对象,进入培育期,接受萧山区人力社保局的相关业务培训和建站指导,并提前按照国家级建站标准进行软件和硬件建设,积极开展自主创新。经过培育期的“预热”,不仅使企业提前了解了建站条件与详尽的申报工作流程和要求,大大提高了建站申报的成功率。更重要的是,企业经批准建站后能马上进入角色。
此后,经过前期有针对性的培育,萧山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育制度结出硕果。2013年8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全国新批的610家建站单位名单。按这一数据计算,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平均也就20家左右,萧山作为一个区就占了7家,不仅占据了杭州全市获批14家新站的一半席位,更是在全国同级行政区中名列榜首。其中,国家级科研工作站也猛增了1/3,增幅创历年之最。
二、筑巢引凤,招贤纳才好平台
“筑巢”的目的就是要引来“金凤凰”。而最让人着急的莫过于巢筑好了,却不见凤凰来。
浙江国泰密封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博管办主任沈铁伟清晰地记得建站之初招不到博士后研究人员的那份焦虑。这家公司2006年成为浙江省博士后科研工作试点单位后,由于密封材料行业的特殊性,学科相对狭窄,专业人才较少,建站后一直招不到合适的博士后科研人员。得知这一情况后,萧山区人力社保局工作人员及时上门了解情况,并动用各方资源与高校、科研院所联系,向网络平台发布信息,终于帮助该企业在2008年末引进了一位来自山东大学的博士后研究人员。
为了进一步拓展人才招收渠道,萧山区人力社保局每年积极组织博士后工作站所在企业随省市组团赴北京、西安、南京、上海等各地进行2-3次人才招聘,并充分发挥区人才管理服务处的职能优势,在省市没有外出组织招聘的情况下,主动组织设站企业招聘,并先后与中科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哈工大等省内外3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区内博士后工作站企业构筑了一个招贤纳才的大平台。
截至目前,萧山区利用各级网络平台帮助建站企业发布项目信息已达1000余项,先后引进了150名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开展课题研究,使得区内建站企业成功集聚了一批优秀的高端人才。
三、政策扶持,高效运行结硕果
为让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高效运行,萧山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实施科技强区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细则(试行)》、《萧山区博士后管理工作暂行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不断加大扶持力度,确保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高效运行。
比如在资金扶持方面,从2007年开始,萧山区对建站企业和进站人员进行资助。当前,对国家级工作站,区人才专项资金一次性给予30万元的建站资助经费;省级试点单位,一次性给予15万元的建站资助经费;每进站1名博士后研究人员,给予10万元的经费补助,出站后在萧工作博士后研究人员,再给予每人20万元安家补助费,并给以一定的人才生活津贴。
同时,为促进企业对博士后工作站质量的提升,每隔3年开展一次“三优”评选活动。即,在对各设站单位进行严格的质量和效益评估的基础上,区人力社保局每三年组织开展一次先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优秀博士后管理工作者的评选活动。对先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给予每家5万元的奖励,给予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每人1万元的奖励,给予优秀博士后管理工作者每人5000元的奖励。
截至2014年底,萧山区先后引进了150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吸引了39名出站博士后继续留萧工作,与全国 87 所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了产学研合作,完成市级以上科技项目276 个,其中国家级项目38个、省部级项目65个;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 39 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18项;获各种专利数 256 项,其中发明专利69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253篇;成果转化新增产值 76.2亿元,累计产生利润 10.8亿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