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搭基层服务平台,全力推进便民服务中心建设
全力推进社区(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建立以区社区服务中心为指导、以镇街服务中心为依托、以城市(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主体的服务网络。在该区156个社区、184个村全部建成便民服务中心,实现“便民、为民、利民”的要求,并做到场地、人员、经费“三到位”,实现农民工办事“有窗口”。
1.场地建设到位。从方便农民工办事角度出发,对每个社区(村)的办公场地进行改造或新建,并建立一门式服务大厅。社区(村)服务中心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每个服务大厅建筑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将原先的“关门式”服务转变为“敞开式”服务,实行“零距离”服务。
2.人员配备到位。出台《杭州市余杭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全区有持证社会工作人才850人,原建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持证比例达56 %,撤村建社区专职工作者持证比例占24%。2014年底录用“证书+义工”持证社会工作人才50名。农村公共服务站工作人员由村党组织成员、村委会成员和村务工作者组成,落实“一村一名大学生”机制。截至11月底,全区共有社区工作者1194名。
3.经费落实到位。本着办公设施最小化、服务设施最大化的原则,在一门式便民服务中心建设过程中,区财政按照新建6万元/个,改建3万元/个的标准,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下拨资金给新建、改建社区(村),专门用于“一门式”服务大厅建设。同时建立村服务站运行资金保障机制,逐步实现城乡社区公共服务工作和人员经费“双统筹”。2014年至今,区级财政补助村工作经费945.8万元,镇街财政补助按与区财政1:1的比例配套。
二、抓智慧管理创新,全力推进智能门禁系统建设
积极推动智能门禁系统建设,按照“进门必持卡,办卡先登记”的工作设计,让出租房和流动人口实现动态管控,实现农民工生产生活“有安全”。
1.抓顶层设计,统筹工作机制。智能门禁系统对应的门禁卡记录持卡人的基本信息,不仅起防盗门钥匙的作用,还是忠实的信息记录仪。系统能自动感应并于后台及时掌握管理持卡人的开门进出情况,是实现流动人口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有效手段。将智能门禁系统建设工作列入2014年、2015年区政府“民生实事”工程项目之一,统一规划、统一布建。目前,全区共建设安装智能门禁系统8086套,办理门禁卡12.7万余张。
2.抓试点先行,分类同步推进。选择农民工聚集的出租房为建设试点,力争推动智能门禁系统建设在该区的全面铺开。在农民工聚居的南苑街道新丰社区和良渚管家塘社区组织开展试点工作,在试点基础上逐步解决安装范围、经费保障、技术方案、软件开发、管理运营等问题,也同步了解和解决出租户和农民工反映的问题。并按照“试点先行、先易后难、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采取“分类建设、同步推进”的工作举措,确保智能门禁系统建设的有序推进。
3.抓日常管理,促进规范运行。智能门禁系统涉及居民在自家楼道的进进出出,责任大、琐事多。该区坚持“三分建、七分管”的理念,出台智能门禁系统管理维护工作规范、岗位工作职责、巡查制度、故障应急响应制度、信息保密制度、押金管理制度、考核奖惩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基层工作人员管理应用。同时大力抓好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其操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并加强日常情况收集与考核,促进规范运行。
三、强就业社保服务,全力推进服务均等化建设
把农民工工作纳入充分就业社区(村)创建范围,以促进农民工稳定和扩大就业、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维护农民工合法劳动权益为重点,通过畅通就业渠道、抓好培训教育、落实社会保障、保障就业权益等手段,努力推进城乡农民工生产生活服务均等化,实现农民工生产生活“有收入”、“有教育”、“有社保”。
1.畅通就业渠道,强民生之本。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依托虚实两个市场,积极搭建供需交流平台,消除信息不对称状况。2014年至今,全区共举办日常交流会和专场招聘会160场次,共有48121名农民工成功实现就业。推进“就业促进专项行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开发农村公益性服务岗位,岗位进村率达到91%,促进本地农村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开展企业用工监测,以农民工相对集聚的行业企业为重点,强化企业用工监测及就业形势研判,及时了解企业对农民工的用工需求。
2.抓好培训教育,强民生之基。依据人力资源市场需求情况,制订培训计划,引导农民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培训课程,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促进其就业创业。同时在开展培训过程中,注重镇街联动,发挥行业协会优势,强化校企合作,大力开展定单式就业技能培训。2014年以来,各镇街开展各类型、各层次技能培训,其中转移就业技能培训5225人,农业专业技能培训7725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4299人,农村“双证制”教育培训4254人。妥善做好农民工子女入学工作,通过加大帮扶力度、完善管理制度、建立监测机制、提供简捷服务等方式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在该区顺利就学。
3.落实社会保障,强民生之依。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以实施《社会保险法》为契机,健全、完善城乡统筹、公平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停止执行余杭区农民工“双低”基本养老、大病住院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统一执行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原大病住院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视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农民工在区参保期间,其子女符合有关规定的可享受该区城乡居民同等的医疗保障待遇。全力完成各项社会保险扩面任务,推进农民工参保,抓好外来务工人员的医疗参保扩面工作。截至今年11月底,全区城乡居民各类养老保险(障)参保率达96.38%,各类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05%。
4.保障就业权益,强民生之盾。以打造“无欠薪余杭”为契机,通过开展专项监察、日常巡视监察、书面审查和举报投诉专查等方式积极对用人单位用工情况进行检查。2014年至今,先后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小微企业劳动合同签订情况等10次专项行动,主动监察企业4975家,涉及劳动者约5.5万人次。受理各类投诉案件7941件,涉及劳动者25121人,涉及金额35291万元。积极开展普法宣传,不断提升人民法院对劳动争议案件的审理质量,实现立案顺畅、审判及时、执行到位,做好农民工工作司法保障。
标签: 农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