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一园多点”建设 构筑创业“孵化器”
西湖区与浙大科技园合作,共建“西湖•浙大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借助浙大科技园国家级孵化器的优势及良好的创业服务体系,为浙江大学的学生构建了一个创业的家园。同时,以此为标杆,根据区域产业发展情况,发挥创业园优势,加强大学生创业园的“一园多点”建设,将大学生创业由园区内向园区外辐射,形成各具特色的大学生创业园,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优化了产业结构。在西湖科技经济园,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在之江文化创意园,建立了文化创意大学生创业园;在杭州数字娱乐产业园,则建立了电子商务大学生创业园。
开展“创业沙龙”活动 汇聚创业“导师群”
为帮助大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我区建立了“创业青年交流活动中心”,每周三晚上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创业沙龙活动。沙龙分“我的创业之路”、“创业专家门诊”、“专题交流平台”三个主题系列。
“我的创业之路”主要邀请小有成就的创业青年先锋讲述自己的创业经历,目前已邀请11位浙大创业者作主题报告;“创业专家门诊”主要邀请相关行业的专家为创业企业出谋划策,解决遇到的一些问题;“专题交流平台”邀请相同行业大学生创业企业介绍创业经验,给大学生搭建一个共同交流的平台,共同探讨解决创业中遇到的难题。目前,已举办创业沙龙17期,参加沙龙活动已超过500人次。创业沙龙已成为大学生创业者交流创业经验的平台,受到大学生创业者的欢迎。
推进“天使基金”项目 打造创业“助力器”
西湖区将解决大学生创业资金问题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任务,多方拓展渠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帮助。2009年,在我区举办的大学生创业项目专场发布会上,11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和47家投资公司开展了资金和项目对接,投资金额达2000余万元。同时,西湖区与浙大科技园、浙江星巢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浙商银行签订了政校银企“四方合作”协议,由西湖区出资1000万元,浙江星巢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募集5000-10000万元,设立了“西湖•星巢创业投资天使基金”,以政府资金引导、民营资本放大的模式,扶持大学生创业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大学生、企业、政府、社会“四赢”。
深化“创业促进会”体系 优化创业“服务器”
西湖区还在全市率先联合辖区内浙江大学、中国美院、浙江工业大学等12所大专院校成立了西湖区大学生创业就业促进会,积极开展创业政策进校园、创业岗位进校园、创业助我行进校园、见习训练进校园、公共服务进校园等“五进”活动;举办“浙江省大学生‘创业之星’评选活动”、“小和山高教园区大学生创业文化节暨创新创业‘和山峰会’”、“钱江学院‘启航杯’创业大赛”、“杭师大钱江学院‘我来访谈——走近学生创业’企业家访谈”、FYB创业培训班等一系列援手大学生创业创新活动,为大学生创业营造浓郁氛围。通过政府、企业、学校互动,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年来,我区共举办大学生就业专场招聘会8场,提供岗位4560个,现场报名3800人次,现场达成意向900人次,举办政策咨询活动6场,咨询服务2000人次。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人才集聚效应显现一年来,各项有效的措施和优惠政策,促进了西湖区大学生创业创新成果的转化。我区大学生创业项目多为高新技术和文化创意类项目,具有良好的产业化前景。特别是浙大科技园内的133家企业,具有创业模式新、创业项目优的特点。据统计,目前,“瑞弗科技”、“来同科技”、“泛城科技”、“乐港科技”、“沃态科技”等五家企业年产值已突破1000万元,“凯风教育”、“每日科技”等两家单位年产值已突破500万元。如浙大博士李响创办的杭州瑞弗科技有限公司,在短短三年里,从最初的3人发展到20人,2009年实现销售额1000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大学生创业具有创新的思维和优质的创意项目,通过创业实践培养造就了一批创新型人才。如“每日科技”的方毅研发的“备备手机数据备份器”,作为第一批受邀请的5个科技创业项目之一亮相央视“2009创业英雄会”;杭州来同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康苗参加杭州联合银行和杭州文广集团联合主办的“我的未来不是梦——新青年创业行动”,获得冠军并取得五万元启动资金和50万元两年期全额贴息贷款;杭州乐港科技CEO陈博的游戏产品《热血三国》是国内第一款图形化战略网页游戏,目前该游戏注册用户数已经突破四千万大关,超过七十万人同时在线,年产值达1亿元,陈博被评为中国网游行业新锐人物。
此外,西湖区还塑造了良好的创业团队。目前,西湖区相当大比例的大学生创业企业由博士或硕士主持项目研发,一些创业团队中还有留学回国人员。浙大博士刘康苗创建的“来同科技”是一家以电子信息产品研发为主体的创新创业型企业,在数字音视频、网络多媒体等技术领域拥有核心自主产权,目前公司的主要产品已销往上海、广州、成都等国内24个大中城市,2009年产值突破1000万元;杭州励贝电液科技有限公司由5位浙江大学在读博士共同创立,依托浙江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技术优势,该公司开发的产品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