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转型发展,关键在人才,尤其是创新型科技人才。全市上下要根据“特别尊重人才、特别政策、特别环境、特别机制”的要求,以求贤若渴、只争朝夕的精神,建设“人才特区”,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
一、深化人才是“第一资源”、“战略资源”的两个认识,增强抓好人才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江泽民同志2001年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两院院士代表大会上提出,“人才是战略资源”的科学判断。深刻把握“第一资源”和“战略资源”两个判断的核心内涵,关键要用历史眼光、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强化对人才战略地位和重大意义的认识。结合无锡实际,就是要充分认识人才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关键作用,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牢牢把握新时期人才工作的主动权。
充分认识人才在无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关键作用,就是要增强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无锡发展的实践看,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之所以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都得益于我们拥有一大批具有战略思维、全球眼光,善于同国际接轨的各类人才。无锡转型发展更加需要人才的支撑和引领。古往今来的科技创新实践反复表明,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学科的创建者、新产业的开拓者、新途径的引领者。谁能够培养、集聚、用好创新型人才,谁就能抓住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新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充分认识国内外人才流动的新变化,就是要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当前,我们面临着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人才溢出的机遇,也面临着长三角新一轮改革开放、人才区域集聚的机遇,特别是周边地区紧紧抓住长三角新一轮改革发展机遇,强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力度之大、出手之快、先声夺人。上海以“海纳百川、服务全国”的精神,努力营造开放、宽松、宽容的社会氛围和育才、聚才、用才的体制环境,强力扩大人才集聚效应;杭州、苏州、南京等地区均根据自身特点,打造了吸引国内外创新创业人才的独特优势。机遇可遇不可求,稍纵即逝,逝之不再。只有早一步,快半拍,才能抓住主动权、制胜权。
充分认识无锡自身优势和现实条件,就是要进一步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自信心和坚定性。无锡具有重才兴教、崇工尚文的历史传统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同时,无锡人才工作具有扎实基础,近几年来,我们在吸引人才、集聚人才、使用人才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530 ”计划的城市名片,“7+1”政产学研联盟的特色品牌,建设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城市和打造人才特区的典型实践,使无锡对海内外人才的吸引力、集聚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只要充分发挥和提升无锡现有优势,就能变成集聚人才的强大合力,变成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战略资源”的两个认识,必须以超前的眼光、世界的眼光、竞争的眼光来思考、谋划人才工作。结合无锡实际,当前有必要在思想上破除三个意识、确立三个观念:破除重物轻人意识,确立以人才引进的高投入换来高回报的观念。目前,在我们部分地方和干部中还存在着引进人才不如引进设备、企业发展靠人才不如靠技术等片面认识,忽视了人才在推动技术创新创业中的主体作用,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满足人、服务人。体现在人才工作上就是尊重人才、支持人才、重用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聪明才智,在人才实现自身价值中使社会获取更大的价值。破除急功近利意识,确立长远发展观念。在我们一些工作中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重现成人才、轻潜在人才的倾向,片面追求人才即期效应和投资回报效应,怕投资、怕风险。开发培养人才需要战略眼光,长远考虑。要舍得投资,舍得时间,用发展的眼光引人、育人、用人。破除安于现状意识,确立大胆创新观念。现在有些单位和地方对人才工作满足现状,恪守常态,甚至还有些同志对“530”海外人才引进计划心存疑虑,对“7+1”政产学研合作信心不足,等等。所有这些,本质上是墨守成规,拘泥路径依赖。同时还必须看到,我市现有人才工作与发展形势、目标定位还不尽适应。过去产业外延扩张、粗放增长需要吸引一般技能人才,现在产业高端攀升、转型升级需要吸引大量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只有跳出传统的引人、用人、育人思路,才能更大范围更宽视野不拘一格选人用人;只有创新体制机制,才能充分调动人才和用人主体两个积极性。
二、突出企业载体和“三创”载体建设的两大重点,着力构建人才辈出的平台
企业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主阵地,体现了企业集聚人才、使用人才的主体作用。“三创”载体是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的新高地,体现了政府吸引人才、服务人才的导向作用。两者相辅相成,有机互动,缺一不可。
进一步强化企业载体创新功能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创新创业的作用,必须推动企业的人才建设。要结合企业转型引进人才。立足转型,加大企业科技投入,加强企业创新体系建设,通过推进企业“三站二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建设,为招才引智搭建平台;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引进各类应用人才拓展空间。要围绕提高企业素质用好人才。牢固树立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凸显尊重人才的理念,体现求贤若渴的真情,放心使用、放手发展。特别要尊重高层次人才的特殊禀赋和个性,切实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要依托企业创新经营集聚人才。加快推进企业组织经营方式发展转型,大力推动企业由“两头在外、中间在内”向“中间分离、两端延伸”转变,以打造企业科技研发、市场营销、资本经营等核心功能,吸引科技研发、市场经营、战略管理高端人才。要围绕增强企业后劲培养人才。积极探索企业人才培养开发新机制、新途径。要利用“530”计划,加快引进人才,利用政产学研合作加强培养人才,扩大人才引进规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人才储备,为企业发展积蓄后劲。
进一步强化“三创”载体的服务功能。加快“三创”载体建设进度。前期“三创”载体建设推进较好,基础很好。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要继续加快建设步伐,确保年内累计完成600万平方米,确保“五年目标四年完成”。创新建设开发机制。要实行公司化运作、项目化管理,积极探索“三创”载体的运行模式,把政府公共服务和“三创”载体的科技招商结合起来,以良好服务功能吸引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和科技含金量高的项目。完善载体综合服务功能。要围绕各类人才的需求,优化创业条件,完善公共服务,创新生活环境,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满意度和归属感,使“三创”载体成为创业的热土、生活的天堂、成长的乐园。
三、强化“530计划”和“7+1”政产学研联盟两大抓手,更高起点推进“人才特区”建设
“530”计划是以吸引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人才为重点,实行科技创新创业;“7+1”政产学研联盟是以利用国内重点院校和科研单位科技力量、科技项目为重点,加速成果产业化、市场化。从长远视野看,它颠覆了科技创新的传统发展路径,走出一条把国内外各类创新资源转化为无锡转型发展创新资本,以国内外人才集聚带动新兴产业集群的新路子。
做强做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基地的品牌。以深入推进“530”计划为抓手,加快实施后“530”、泛“530”计划,不仅要重视引进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也要重视国内的优秀学科带头人和科技领军人;不仅要加快“530”项目研发孵化,而且要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带动更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深入研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的推进机制,增强示范功能,放大品牌效应,把基地建设与打造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相衔接,工作目标与体制机制创新相配套,人才结构与产业升级相协调,增强人才的集聚效应。
大力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的综合环境。着眼于满足国际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和生活的基本需求,着力解决创新创业的后顾之忧。以创新创业团队建设为重点,致力加快培养、开发专业技术人才和实用技能人才,提高科技创业成功率。以完善政府采购、信息沟通、业务对接为重点,推动海归企业与地方企业技术创新有机对接,助推科技创新创业企业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以满足国际型创新创业人才生活需求为重点,通过利用外资、对外合作等形式,加快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和国际社区建设,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国际化水平。
拓宽政产学研合作的领域和途径。把“ 7+1”政产学研合作计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明确目标要求,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结合产业结构和发展要求,各市(县)区都要建立和形成具有区域特点的产学研合作共建科技研发平台、成果转移基地和科技创新园区。创新思路,拓展形式,通过人才“柔性流动”、成果作价入股、专利授权经营、技术联合攻关,使更多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形成战略合作。要更加注重政府导向和政策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构筑激励创新成才的社会环境。要以开放、宽松、宽容、服务为重点,形成育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开放,就是要大力弘扬“大气开放、包容和谐”的文化氛围,吸引国内外各类人才到无锡创新创业、成就事业;宽松,就是提供相对宽松的政策和机制,研究制定引进掌握国际尖端技术的顶级人才和领军人才的重点政策,坚决突破不利于人才引进的政策障碍,打破不利于人才引进的体制束缚。宽容,就是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让在创新创业中受挫的人倍感关切和鼓舞,让新思想、新技术、新产业获得生长和发育良好的土壤,让人才深刻感受到快速发展的无锡有舞台、有奔头,能干事、干大事。服务,就是立足以提高入驻率、成活率和成功率为目标,努力做到“成立之初当保姆、发展之中当导师、成功之后当保安”,为人才提供全方位、人性化和专业化的服务。
改进和强化人才工作推进机制。坚持“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知识产权和质量立市”主战略,把人才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进一步突出人才工作的重点抓手,通过服务平台建设,引导激励政策和市场运作体系等途径,在较短时间内扩大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质量。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和工作指导,强化工作责任和目标考核,细化工作环节和督促检查。各单位各部门要更加强调大局,更加强调协作,更加强调服务,多一些支持配合,少一些推诿扯皮,真正做到工作上合拍、服务上合力,确保人才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来源:无锡导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