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新的积极就业政策,健全促进就业长效机制
贯彻落实中央、省就业政策精神,我市及时出台了《关于做好2009年稳定就业工作的意见》(市委【2009】9号)和《关于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市委【2009】10号),并已研究制定了涉及援助证发放、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公益性岗位管理、创业园建设等11个配套文件。新政策按照力度最大、政策最优、覆盖最广、合力最强的要求,以解决高校毕业生、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劳动力特别是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外来务工人员四类群体就业为重点,创新举措,提高政策含金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如:社区公益性岗位在三保岗位基础上拓展了助老助残、就业援助员、卫生协理员岗位;物业公司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在三保岗位就业的,参照社区公益性岗位给予岗位工资和社会保险费补贴;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社会保险费补贴从每人每年150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300元;每年安排不少于100万元专项用于无偿资助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创业;用工补助和社会保险费补贴提高到每人每月600元,其中“4555”人员每人每月800元等,为应对金融危机、稳定就业和扩大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新政策已于7月1日开始全面执行。同时,全面开展了四类人群的就业状况调查,有针对性地抓好政策落实,促进了就业再就业。今年1-5月份,我市主城区社区公益性岗位新增安置就业困难人员838人,目前实有在岗10599人,使用资金5486.81万元;有1725家用人单位申领了吸纳5208名就业困难人员的用工补助和社保补贴2327.22万元;有727名成功创业并稳定经营的就业困难人员申领了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社会保险费补贴129.28万元;有12334名“4050”人员申领了灵活就业社保补贴2611.76万元。
——全面推开创建充分就业街道活动,努力打造充分就业城市
在建设充分就业社区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创建层次,全面推开创建充分就业街道活动,拟定了《关于创建充分就业街道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到2009年底,主城区70%以上的街道要达到充分就业街道标准;到2010年底,主城区90%以上的街道达到充分就业街道标准,萧山区、余杭区和各县(市)有社区的街道50%以上达到充分就业街道标准的目标要求。并召开了全市创建充分就业街道工作现场会暨动员会,通过典型引路、先进经验复制,加快充分就业街道的创建进程。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就业街道为载体,通过“鼓励从事灵活就业解决一批、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鼓励用人单位吸纳一批、开展一对一帮扶援助一批、鼓励自主创业扶持一批、举办订单式培训帮扶一批”的“六个一批”办法多渠道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实现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今年我市共有663个社区申报了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占全市社区总数的88%。
——重点突破大学生就业创业,积极创建创业型城市
按照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政策支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工作考核五大体系的目标要求,我市研究拟定了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方案,拟定到2010年底前,实现全员创业活动指数达到25%;创业带动就业比例为1:5,创业活动对就业的贡献率达到30%;新增私营企业8000家,新增个体工商户1万户;创业活力、创业效率等指标居全国前列等目标任务。同时,以大学生就业创业为突破口,全面实施万名大学生实训、创业带动就业、公共就业服务进高校等九项计划,以及毕业生就业创业网上服务平台建设的“组合拳”,全力推进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制定实施了最高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一次性1000元的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社会保险费补贴、最高20万元的创业无偿资助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推广大学生见习训练,拓展见习对象,将非杭州户籍的在杭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学年大学生纳入见习范围;提高见习补贴,新增用人单位留用奖励;扩大见习基地范围,将事业单位列入见习基地范围,目前全市已有见习基地256家,累计提供见习岗位近万个,参加见习大学生2653人。加大在杭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的建站力度,为38所在杭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站进行了授牌,实现指导站在杭高校全覆盖。建立大学生创业导师制,聘请富有奉献精神、具有创业成功经验和丰富专业知识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作为大学生创业导师,开展“百名创业导师帮带百家大学生创业企业”活动,通过创业导师单个指导、“会诊”指导、授课指导、结对帮带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大学生少走弯路,提高创业成功率,目前全市已聘请了112位创业导师,辅导大学生500余人,其中86人实现了自主创业。扎实开展创业培训和模拟实训,今年以来,共举办SYB和模拟公司创业实训71 期,培训大学生1823名。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咨询、扶持资金申请、企业登记注册、商务、融资等“一站式”服务,目前我市已建立了6家大学生创业园。组织开展“十佳大学生创业导师”、“寻找身边的大学生优秀创业者活动”、“赛伯乐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了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文化氛围。
——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帮扶力度,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就业
完善杭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推进就业政策由城镇向农村延伸。研究制定了农村公益性岗位管理、农村劳动力用工补助和社会保险费补贴管理等政策,突出重点帮扶对象,对农村低保人员、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农村4050人员、农村复退军人、农村有一定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残疾人实施重点帮扶;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费补贴,大力开发农村护林防火、保洁保绿、助老助残、公用设施维护等农村公益性服务岗位,逐步实现对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兜底安置;实施用工补助和社会保险费补贴政策,鼓励主城区的各类企事业单位积极吸纳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推广农村劳动力求职登记工作,目前,全市已发放《杭州市农村劳动力求职登记证》1958本。
——精心组织专项活动,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劳动力等群体的不同特点,我市精心组织开展了2009年就业服务系列活动,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以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为重点,全市开展了再就业援助月活动,入户家访8330户,发放政策资料12515份,帮助766人实现就业;以农民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为重点,组织开展了以“求职就业有门路,就业服务在身边”为主题的专场招聘、岗位下乡等春风送岗位系列活动,组织专场招聘会73场,提供岗位68583个,帮助45316人次达成就业意向,发放政策资料5万份;大力拓宽民营企业就业岗位,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举办了招聘进高校、送岗位进社区等专场招聘会,提供岗位5976个,帮助1182人实现就业;为在暑假期间给大学生提供一个锻炼的机会,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举办了“2009杭州市大学生暑期实习岗位推荐会”,提供2000余个实习岗位,报名人数近9000人,达成意向2000余人。
——采取有力举措减轻企业负担,切实稳定就业局势
针对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困难,我市坚持党政保企业、企业保就业的思路,及时采取了社会保险费缴纳比例继续实行临时性下浮、降低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允许困难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缓缴社会保险费、使用失业保险基金帮助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岗位、支持困难企业通过开展职工在岗培训稳定职工队伍等措施减轻企业负担,帮助企业度过难关。目前已有61家企业被认定为困难企业,及时发放了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惠及职工约3万人。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年初,市委、市政府表彰了200家社会责任建设先进单位,号召全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稳定就业。到目前为止,已有7000多家企业响应号召,承诺不裁员、不减薪,为稳定就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扎实开展失业动态监测工作,加强失业调控,防止出现大规模的失业,切实稳定就业局势。
下一步,我市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打造充分就业城市和创建创业型城市的总体目标,全面落实新的积极就业政策,深入推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就业街道活动,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全力推动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再创就业工作新局面,保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