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项目
江干区就管处四措并举服务大项目建设


江干区就业管理服务处从服务于大项目建设、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采取“ 四项 ”措施,积极为重点大项目建设服务。 一是抓平台,强基础。针对江干区被征地农民结构层次复杂、就业观念多样、就业难度较大等实际,为进一步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加大劳动保障网络平台建设,按照“全覆盖”和“六到位”的总体要求,在原有社区保障服务室全覆盖的基础上将劳动保障服务网络延伸到农村,目前全区共有街道(镇)劳动保障管理站8个、社区(村)劳动保障服务室101个,在全市率先实现了社区、行政村劳动保障网络全覆盖。依托劳动保障三级服务平台,在全区开展了农村劳动力和被征地农转非人员调查,基本摸清了我区农村劳动力和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情况,为我区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统计和失业登记制度,增强就业服务针对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笕桥镇开展农村劳动力求职登记的试点工作,为我区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统计和失业登记制度作好铺垫;针对大项目推进过程中失土农民的就业难和保障难等问题,在重点社区(村)开展了失土农民就业保障情况调查,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帮扶提供重要依据。 二是抓培训,提素质。按照“以培训促就业”的工作思路,我区2003年在全省率先创立企业出资、政府组织、学校培训三家互动的培训新路子,整合社会培训资源,成立了江干区被征地农民就业技能培训中心,以招投标形式确定了培训学校,下设16个培训点,启动了被征地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工程,提出了自2003年起五年内筹集资金1000万元对辖区劳动年龄段的被征地农民轮训一遍的目标;充分发挥技能培训中心的基地作用,紧密结合用工市场需求、大项目建设需求和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需求,采取“菜单式”技能选培与“订单式”、“定向”就业培训相结合等培训模式,开设了物业管理、电焊工、营养配餐等20余个工种的培训。今年,我们围绕大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居民生活、就业市场等需求,在原有培训工种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会计电算化”上岗证等实用技术和市场紧缺工种培训。同时,积极宣传、发动、组织被征地农民参加技术含量较高、就业率较高工种的技能培训,组织50名被征地农民在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了“江干区首期被征地农民汽车维修工培训班”。三年多来,全区共举办被征地农民技能培训班220期,培训被征地农民10522人,培训后就业人数6576人,培训就业率62.5%。 三是拓渠道,重帮扶。为帮助更多就业困难的被征地农民实现就业,我们紧紧抓住城市化推进的契机,利用撤村建居、征地拆迁建设社区的机会,大力开发保安、保洁、保绿等各类公益性岗位,积极发展以城市居民服务为主的非正规就业组织,重点指导撤村建居的社区组建公益性非正规组织就业队伍,优先推荐被征地农民就业。同时,对被征地农民就业实施政策倾斜,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被征地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工程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关于切实做好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就业帮扶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加大政策保障力度,落实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就业援助、技能培训、帮扶救助等优惠政策。进一步扩大了公益性岗位的范围,将社区生活服务员、残疾人助理员,工疗站、敬老院工作人员中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纳入社区公益性岗位;把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就业技能培训补助的上限标准从1000元提高到1500元,建立职业介绍奖励制度,区财政每年拿出50万元对促进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就业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积极营造全社会关注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就业保障问题的浓厚氛围。 四是通门路,搭平台。按照“劳动者自谋职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在招商引资中体现“就业优先”的理念,充分发挥区、镇(街道)、社区(村)三级劳动保障服务机构的职能作用,针对被征地农民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就业技能相对单一等情况,主动加强与辖区企业的沟通联系,建立了企业用工联系制度,积极挖掘适合被征地农民实际的就业岗位,为被征地农民提供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并从2005年开始,尝试有针对性地举办被征地农民专场招聘会。三年多来,共深入镇、村(社区)举办被征地农民专场招聘会18 场次,提供岗位9422个,现场报名近5000人,达成初步意向1864人。对在招聘会现场未能找到合适员工的用人单位,免费为其在《江干劳动保障网》上发布招聘信息,推荐就业人员。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