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朱区长,您好!余杭区开展创建充分就业城区和创业型城区工作已经将近三年,请问,通过创建工作,全区老百姓得到了哪些实惠?
朱华: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组织领导、政策支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工作考核五大体系内容,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把创建创业型城区和创建充分就业城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大力推进各类人群、各个层面、各种形式、各个领域的创业和就业,取得明显成效,被授予“全国创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称号。通俗而言,我区的创建工作让全区人民有稳定工作、有固定收入、有基本保障。
在就业方面,经过近三年的创建,我区城镇登记失业率由创建前的4%下降到目前的3%以内,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得到有效帮扶,实现了就业再就业,就业局势基本稳定。2011年,全区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 58886人,42202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37276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8129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转移就业5779人。
在创业方面,创业优惠政策不断出台,创业服务推陈出新,创业人员日益增多。2011年,全区新增私营企业2777家,新增个体工商户6730户,全员创业活动指数为33.9%,创业对就业的贡献率达41.9%,创业带动就业人数为60559人(包括创业企业雇佣的城镇居民、农村富余劳动力、外来务工人员,所以数据略大),创业带动就业比例为1:6.37,创业满意度不断提升,创业企业的存活期进一步延长。
在收入和保障方面,通过推动创业和就业工作,全区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2337元,增长10.1%;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9894元,增长15.8%。全区企业养老保险、城镇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比上年净增7.6万人、5.2万人、6.5万人、3.9万人和6.3万人。
记者:余杭区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今后一个时期余杭区要积极创建充分就业城区和创新型城区,不断促进“人”的城市化。那么在今后的五年中我区将如何推进创业就业工作呢?
朱华: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就业和创业是建设一个充满生气和活力的和谐社会的关键。今后五年,我们必须立足余杭实际,把创业就业作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城乡统筹就业的政策体系,认真落实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充分就业城区和创业型城区创建工作。具体来说要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积极落实助推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各项扶持政策,着力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突出问题,保护和提高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切实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主体作用。着力突破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障碍,放宽服务业准入条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使服务业在稳定和扩大就业中发挥更大作用。加大社区保安、保绿、保洁、助老、助残等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力度,对社区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给予公益性岗位补贴。力争到2015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5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以内。
二是全方位支持自主创业。通过实施创业政策扶持、项目开发、创业指导、小额贷款、跟踪服务等“一条龙”服务,不断激发城乡劳动者创业热情,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环境满意度力争达到85%以上。着力打造重点创业平台,推进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大学生剪辑基地和海创园、大学生创业园等孵化基地建设,免费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训机会,并对优秀创新创业项目进行资助和奖励,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在余杭创新创业。
三是有重点实施就业帮扶。继续对高校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劳动力特别是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外来务工人员等四类人群实施重点帮扶。同时,根据城市化进程和产业发展总体要求,对征地农转非人员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特别是“4050”人员,结合各地产业特点,从转变就业观念着手,通过举办技能培训、鼓励创业等途径,开展有针对性地就业帮扶,帮助其尽快就业。力争到2015年,全区转移农村劳动力2.2万人。
四是重质量加强就业创业培训。通过给予企业在岗、转岗培训补贴的形式,积极鼓励企业实施各类技能培训,为企业自身转型升级储备人才。对失业人员开展订单式的针对性培训,做到培训与就业对接,在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的同时,为企业发展服务。组织开展各类创业培训,重点推广实用技能与SYB相结合的复合式培训,帮助创业人员掌握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同时,针对网络购物、电子商务兴起的趋势,组织开展电子商务创业培训,提高网上创业能力和成功率。
五是多层次健全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特别是农村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加强专职人员配备,提高业务水平,做到服务到位。加快各组团和中心镇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步伐,全面联通全区各类人力资源市场,推进无形人才市场建设,完善网上就业服务功能,建设统一、规范、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