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足有效对接,搭建人力资源交流平台。一是跨区域举办招聘会。联合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每年组织各类企业到建德组织开展招聘会、洽谈会等多种形式的人力资源交流活动,做好本地企业用工与建德失业人员信息库的对接工作,切实缓解辖区企业“用工难”和建德市农民工转移就业难问题。根据合作协议,每年组织交流活动不少于1次,每次招聘会组织5家以上较大规模企业参加招聘,提供不少于200个的岗位信息,且岗位工资待遇高于建德市同类岗位30%以上。二是实时传递用工信息。依托辖区就业援助员,积极收集本辖区内企业招工信息,定期了解企业用人数量、工种、技能、待遇等情况,每月向建德市提供不少于100条有效岗位信息。同时,加强建德市农民工的稳定就业,努力培养一批能使建德农民工稳定就业的“工资保障待遇好、企业文化底蕴厚、职业技能培训强”的示范企业,不断提高稳定就业水平,每年确保帮助建德籍劳动力来杭就业500人。三是推进人才交流活动。帮助建德加快研究制订人才引进方案,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积极鼓励和吸引更多地江干科研人才、技能人才到建德本地企业支持发展或提供技术指导,不断满足建德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二)立足技能提升,搭建培训实训平台。一是建立“建德市务工人员培训基地”。按照劳动力素质培训从“就业前培训”向“就业后培训”转变的理念,以提高职工技能、增强就业稳定性为目标,积极发挥好辖区内用人单位以及大中专职业院校作用,建立“江干区建德市务工人员培训基地”,为建德市务工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双证制”培训。同时组织师资力量为建德市有网上创业意向人员开展网上创业培训。每年确保帮助建德市培训劳动力1000人以上。二是建立“建德市大学生实践基地”。积极整合辖区企业资源,发挥辖区内高新企业多,适合大学生就业岗位多的优势,为建德籍在杭就读大学生开展实习(见习)岗位推荐,暑期工作介绍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建德籍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有利条件,到目前,已组织开展大学生实习(见习)200余人次。
(三)立足优质服务,搭建结对帮扶平台。一是建立一批村级公共职介服务室。每年帮助建德市建立10个高标准村级公共职介服务室,为公共职介室提供电子显示屏,并开展职介工作人员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计算机操作等业务培训,以点带面,更好促进建德村级职介工作的开展,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二是开展劳动保障站(室)结对帮扶。在区级层面开展结对的基础上,坚持重心下移,工作下沉,积极鼓励辖区内的街道(镇)、社区(村)劳动保障站(室)和建德市的镇(街道)、社区(村)劳动保障站(室)进行结对帮扶,对结对帮扶的劳动保障站开展“一对一”的业务指导和经验交流,取长补短,促进两地就业保障工作共同发展。三是建立“建德市驻江干劳动保障联络点”。为在杭的建德城乡劳动力提供就业推介、养老参保、医保报销等各类代办服务,确保建德务工人员在杭就业、子女入学、就医、户口转移等方面得到帮扶。同时,进一步加大维权力度,通过建立监察、仲裁、信访“三位一体”维权机制,有效维护建德籍在杭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努力营造建德务工人员在杭就业生活的良好环境。今年以来,共为建德籍在杭农民工办理社保参保、异地转移、医疗保险报销等代表业务200余人次,妥善处置涉及建德籍在杭农民工劳资纠纷投诉举报案件10余件次,有效地维护了建德籍在杭农民工的劳动保障权益。
(四)立足高效运行,搭建机制保障平台。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以分管区领导为组长的区市就业协作工作领导小组,在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对区市劳动保障协作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二是健全资金保障机制。区财政加大资金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推进江干建德城乡统筹各项工作的开展,有效保障区市协作中培训基地建设投入资金、务工人员培训专项资金以及各项重要活动等相关经费的落实,为推进两地就业协作提供了有效的资金保障。三是健全联席会议机制。建立区市协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总结交流经验,共同解决协作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和困难。建立区市协作联络员制度,加强日常互相沟通与交流,共同做好区市协作十项工作。
标签: 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