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年,是我个人生涯中相当关键的一段时间”,杭州先动卡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磊回忆道,“2008年底我们公司成立,目前主要做动漫外包服务和开展动漫实训业务。这些年来,我们已经承接了意大利、英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几个动漫制作的外包业务,公司发展得相当不错。”
这三年,也是杭州市推动就业创业工作的关键时间。自2008年我市全面启动高校毕业生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和留学回国人员创业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市、区联动,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坚持“人才+资本”的创新创业理念,全力推进,全面超额完成三年行动计划各项目标任务。
大学生创业千帆竞发
“2004年我刚毕业的时候,如果能赶上现在这样的好气候,也许我就能够少走那一段弯路”,回忆起创业初期的经历,已经成为杭州某光学仪器公司合伙人之一的李玉彬相当感慨。
如果说在2008年以前,大学生创办企业还是星星点点,大部分创业者仍处于自发摸索的过程中。那么,自2008年起,杭州市的大学生创办企业恰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又如千帆竞发,呈现出百舸争流的态势。
这一转变的时间节点,源自2007年底。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因此,杭州市下定决心开始重点推进大学生创业工作,2008年4月,进一步出台杭州市高校毕业生创业三年行动计划,从创业资助、创业平台建设、创业风险引导基金、创业实训、创业激励等多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在引导大学生创业中的工作目标、任务和举措,从而成为杭州市推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行动指南。“万名大学生创业实训工程”也从5月份开始启动。
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建立起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工作格局、形成了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体系、建立起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工作机制,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目前,杭州市已经形成创业带动就业的特色模式,创业带动就业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2008年至2010年,杭州市共接收高校毕业生184419名,其中硕士以上学历人员13843名,较计划目标分别超出24419名和3843名,超额幅度分别为15.3%和38.4%;共吸引7301名大学生在杭创办企业,是计划目标的6倍多。三年共注册成立大学生创业企业3414家,是计划目标的2.8倍,资助大学生创业项目624个,资助资金2977万元,向1004家大学生创业企业拨付房租补贴1246万元。
同时,2008年至2010年,杭州市共认定大学生实训机构424家,较计划目标翻一番;大学生实训人数突破12万人,较计划目标翻2番。
“海归”创业能量巨大
2007年9月,拥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等三所高校文凭的周韶宁,离开谷歌(Google)全球副总裁和大中国区总裁这个令人羡慕的职位,来杭州创建了百世物流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对他来说,与“金领”生涯相比,独力打拼,把多年来在海内外就职所积累的经验付诸实践,运用全新的商业模式,致力于提高国内物流业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这样的工作方式更能让他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当初决定回到杭州创业,不仅仅是因为此前在杭州工作所积累的感情,决定性的因素在于杭州的留学人员创业环境。”周韶宁告诉记者,“这里的政府务实高效,给过我们很多帮助。同时,在浙江省,尤其是杭州,创业精神已经融入了人们的血脉,有利于创业者共同奋进。另外,杭州良好的生活环境也吸引着员工们安心地为公司工作。”
2008年杭州市留学回国人员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市完善政策举措、优化招才引智政策环境,针对留学回国人员工作证发放范围、出入境管理、住房、子女就学、家属落户、重点扶持政策等六个留学人员关心的问题出台相应优惠政策;拓展交流渠道、大力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分别在德国、美国、日本设立了杭州海外人才联络处,每年都组织3-4次海外高层次人才招聘团广纳海外精英;搭建创业平台、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在已建高新、经济开发区、上城3家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基础上,2008年以来新建萧山、拱墅、余杭、西湖、富阳、江干6家留学人员创业园;优化服务内容、建立健全服务窗口体系,全方位解决“海归”的实际困难;连续举办两届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打响杭州聚才引智新品牌,签约项目106个,签约总金额超过12亿元。
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像周韶宁一样从全球各地前来杭州创业的精英人才越来越多。三年来,杭州市引进海外留学人员1081名,引进留学人员创业项目402个,评审资助出国留学人员在杭创业项目152个,资助金额3778.5万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来杭创业的海外留学人员达5000余人,留学人员创办企业604家,企业注册资本总额达6亿多美元,总投资额达62亿多人民币。
如果说大学生创业企业是一株顽强生长的小草,必须经历从小做起的初创阶段,那么,拥有更为丰富的人生历练、人脉资源的“海归”们,无疑有着比稚嫩的大学毕业生们更高的起步资本。相应的,“海归”企业,也就有着更为强大的创业能力和爆发力。据统计,仅仅在2010年,杭州“海归”企业的技工贸总收入就达到165亿元,名列全国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