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方位”引导促进“自愿就业”。一是思想教育先行。断拓展各种就业宣传渠道,以公民法律道德、荣辱观教育为重点,强化“就业光荣”的理念,大力增强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劳动、创业和竞争意识。二是典型示范引领。不定期邀请专家进行就业、创业专题讲座,邀请被征地农转非人员身边的创业成功人士介绍经验,触动、激发其就业热情;多次分批组织失土农民代表外出参观取经,拓宽视野,调动其就业主动性。三是政策宣传促进。开展各类就业宣传活动,教育引导失土农民了解政策、把握政策,用足用好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政策等优惠政策,抓住时机、主动就业。
二、“宽渠道”帮扶实现“快速就业”。一是企业吸纳一批。拉近企业和就业困难人员的距离,镇本级每年组织2期以上大型招聘会、各社区(村)每年开展不少于3场的小型招聘会。2008年以来,共为世纪联华、五星电器、华日冰箱、豪庭大酒店等大型企业举办10余场定向招聘会。2008年至今,新增开发就业岗位5255个,促进再就业2859人,其中失土农、民2150人,并及时帮助企业申报和发放企业用工补助,向251人发放企业用工补助109.5万元。二是自我消化一批。开办创业SYB培训、电子商务等新型技能培训班,对拟自主创业的征地农转非人员实行后续跟踪服务;对用人单位安排不了,又无能力自主创业的年纪较大的征地农转非人员,鼓励他们从事临时性、季节性工作,在他们灵活就业期间,给予每人每月300、500元的社保补贴。近三年,累计向227入发放灵活就业社保补贴511 3万元。三是公益安置一批。对就业能力相对较、家庭又比较困难的被征地人员,积极实行就业托底安置,共解决近300名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就业。仅2009年,利用平安、卫生城市创建等工作契机,新增大批社区公益性岗位,清腾各类公益性岗位104人,优先推荐给被征地农转非。
三、“无缝隙”服务实现“动态就业”。一是完善服务体系。在镇级人力资源交流服务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建立九堡村、格畈社区等10个村级人力资源交流服务平。台,组建社区(村)“就业援助服务社”,完善人力资源交流平台的服务功能,扩大信息覆盖网络,推进资源共享。二是建立专职就业援助员队伍。招收l0名专职就业援助员,要求每位就业援助员每月联系走访15家用工信息单位,采集录入就业管理事务职介系统就业岗位信息不少于50条、应聘率不低于50%。三是实施就业困难人员定期走访制。加强对“十类”就业困难人员的日常走访和调查,及时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完善基础台账和数据库,做到就业困难人员家庭、就业要求、技能等情况明、底数清。四是强化动态管理。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做好求职人员信息和采集的岗位信息台帐电子化,完善该镇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实现用工信息与求职信息对接
四、“分类式”管理实现“个性就业”。按照创建市级、区级“充分就业社区标准,督促辖区各社区(村)建立社区劳动者个人及就业情况台帐,并重点对未就业农转非人员建立跟踪服务档案,实行ABCD分类服务:一是“有技能有就业要求”的人员列为A类,作为主要推荐对象,确保及时就业率100%;二是将“无技能有就业要求”的人员列为B类,作为主要援助对象,通过快速培训,力争在3个月内90%实现就业;三是将“有就业愿望暂无就业能力(因本人或家庭原因)”的人员列为C类,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动态掌握其家庭、本人就业情况,适时促进就业;四是将“无就业愿望无就业能力”的列为D类,作为一般关注对象。通过各项措施,切实做到“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发现一户、帮扶一户、消除一户,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1人及时实现就业。
标签: 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