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保网 0571-22931819

杭州市江干区大力实施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障全覆盖工程(2006-08-23)

2016-11-26 08:00:11 无忧保

  随着杭州“城市东扩”战略的加快实施,德胜路东段、长途客运中心、四季青服装交易中心等省市区重点工程的相继启动,江干区已成为杭州城市化进程的主战场。与此同时,大量的土地被征用和开发,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就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江干区紧紧围绕“两加快一统筹”发展战略和“安居、乐业、保障、发展”工作目标,坚持以大项目推动大发展、以大发展带动大保障、以大保障促进大和谐,全力推进“民生保障工程”的快速实施,全区已初步建立起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广覆盖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障体系。截止目前,全区4.8万名被征地农转非人员中,落实劳动年龄段内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38240人,落实率达99.8%;剩余的1万余名超劳动年龄段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现已正在办理每人每月享受150元的基本生活补贴。
  一、把握形势,夯实基础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由于江干区征地的时间跨度长,涉及的人员达4万余人,情况较为复杂,资料查找困难,加上行政区域调整后造成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实际操作难度很大。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多次批示,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把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障工作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范畴,强化督查考核;各镇、街道成立参保工作领导小组,各村(社区)成立了由两委会班子、村民小组长、党员等组成的工作小组,加强对参保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是服务网络健全。随着江干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市民化的快速推进,被征地农转非人员与日俱增。落实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社会保障工作,形势严峻,任务繁重。江干区按照“人员、场地、经费、网络、工作”五到位的要求,以政府为民办实事为抓手,在原有社区保障服务室全覆盖的基础上将劳动保障服务网络延伸到农村,新建农村劳动保障服务室31个,目前全区共有街道(镇)劳动保障管理站8个、社区(村)劳动保障服务室101个,在全市率先实现了社区、行政村劳动保障网络全覆盖,为进一步推进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社会保障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宣传指导得力。为使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知晓政策、把握政策,各责任单位积极创新载体,强化政策宣传,印制宣传资料发放到各镇(街道)、村(社区)农转非人员手中,将政策送到村、到户、到人;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作好表率,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凝聚力;举办村民政策咨询会,及时解决个性问题,消除村民思想顾虑;选派精通业务、善于做思想工作的干部深入基层,做好宣传动员、政策解释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刊物,及时刊登一些典型事例,开展答疑解惑、政策咨询,在全区营造了浓厚的参保氛围。
  二、突出重点,攻坚破难
  一是深入调查,做到底数清。江干区地处杭州城郊结合部,征地项目多,征地时间大多为60至80年代,最早征地为1964年7月江建二公司,前后时间跨度长达40多年。为摸清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基本情况,江干在全区开展了调查摸底,详细掌握了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总人数、基本结构、文化层次、就业状况、技能培训、社会保障等基本情况,弄清了近50年来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针对部分村经联社“双低”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低、经费负担重的实际困难,及时联系市有关部门解决社会化管理服务经费,为村经联社及个人节约经费87万元。
  二是积极争取,做到政策全。为了建立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就业保障长效机制,江干区先后出台了《关于被征地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工程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意见(试行)》、《关于进一步完善帮扶救助政策的实施意见》、《江干区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补贴资金管理办法》(暂行)等一系列文件,完善了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就业援助、技能培训、帮扶救助、资金管理等优惠政策。针对征地情况复杂、历史遗留问题多、参保相关资料不全等问题,江干区主动加强与市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政策,破解参保难题,也为杭政[2005]1号、杭政函[2005]233号等政策出台提供了参考。各村(社区)也根据集体经济实力,推出了直接贴补资金、联系银行提供担保贷款并补贴利息等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
  三是上下联动,做到机制好。为按要求做好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养老保险工作,区委、区政府创新机制,充分调动各镇、街道以及区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建立考核制,把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参保工作纳入对各镇、街道和区劳动保障局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对未按要求完成参保任务的责任单位,在年度先进评比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建立例会制,每半个月召开工作例会,通报工作进度,交流工作经验,分析存在问题,研究工作对策;建立倒逼制,要求各涉及村(社区)根据实际情况倒排时间进度表,有计划的推进工作,每月对工作完成情况在《江干政务》和《江干报》上进行通报;实行督查制,对参保进度较慢的村(社区),由职能部门及时上门进行工作督查,开展业务指导,确保了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三、统筹城乡,全面推进
  一是转观念,提素质。按照“以培训促就业”的工作思路,江干区2003年在全省率先创立企业出资、政府组织、学校培训三家互动的培训新路子,整合社会培训资源,成立了江干区被征地农民就业技能培训中心,以招投标形式确定了培训学校,下设16个培训点,启动了被征地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工程,提出了自2003年起五年内筹集资金1000万元对辖区劳动年龄段的被征地农民轮训一遍的目标;充分发挥技能培训中心的基地作用,紧密结合用工市场需求、大项目建设需求和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需求,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和市场紧缺等20余个工种的培训,3年来培训3万余人,其中被征地农民培训近万人次。为了鼓励被征地农民自主创业,2005年江干区还以镇、街道为单位举办了“创办你的企业(SYB)”培训班,培训100余人,有40余人成功创业,其余人也走上就业岗位。
  二是通门路,搭平台。按照“劳动者自谋职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江干区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在招商引资中体现“就业优先”的理念,充分发挥区、镇(街道)、社区(村)三级劳动保障服务机构的职能作用,针对被征地农民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就业技能相对单一等情况,主动加强与辖区企业的沟通联系,建立了企业用工联系制度,积极挖掘适合被征地农民实际的就业岗位,为被征地农民提供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并从2005年开始,尝试有针对性地举办被征地农民专场招聘会。仅今年1-7月份以来,江干区就举办被征地农民专场招聘会10场次,提供岗位5000个,现场达成就业意向的就有2000余人。对在招聘会现场未能找到合适员工的用人单位,免费为其在《江干劳动保障网》上发布招聘信息,推荐就业人员。
  三是拓渠道,重帮扶。为帮助更多就业困难的被征地农民实现就业,江干区紧紧抓住城市化推进的契机,利用撤村建居、征地拆迁建设社区的机会,大力开发保安、保洁、保绿等各类公益性岗位,积极发展以城市居民服务为主的非正规就业组织,重点指导撤村建居的社区组建公益性非正规组织就业队伍,优先推荐被征地农民就业。同时,对被征地农民就业实施政策倾斜,进一步扩大了公益性岗位的范围,将社区生活服务员、残疾人助理员,工疗站、敬老院工作人员中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纳入社区公益性岗位;把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就业技能培训补助的上限标准从1000元提高到1500元,建立职业介绍奖励制度,区财政每年拿出50万元对促进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就业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积极营造全社会关注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就业保障问题的浓厚氛围。(江干区   王华)

标签:   社会保障社会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

个人社保网 全国统一客服专线: 0571-22931819

//staticpc.shebao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