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劳动保障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开展第六次“春风行动”的总体目标和统一部署,结合劳动保障部2006年再就业援助月活动,紧紧围绕“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落实社会保障补贴政策”的活动内容,针对就业困难人员的不同就业特点,积极研究和落实各种举措,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具有针对性的帮扶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1、深入调查摸底,掌握基本情况。 依托街道(乡镇)、社区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和“五级服务”工作机制,通过街道(乡镇)、社区和五级服务联络员,深入就业困难人员家庭,摸清底数,掌握我市就业困难人员尤其是“4050”人员总数就业、失业保险、享受再就业政策等基本情况,积极研究和实施针对性的就业服务。 2、完善再就业政策,切实抓好落实。 围绕“多下一份功夫落实政策,多帮一批人员实现就业”主题,狠抓再就业政策落实,通过招聘会现场提供政策咨询、发放政策指南、宣传再就业政策等多种渠道,为广大失业人员提供送政策服务,帮助其了解掌握我市再就业政策,通过再就业政策扶持实现再就业。同时,根据国务院中央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精神,按照“延续、扩展、调整、充实”的政策完善原则,结合杭州实际,研究制定我市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草拟了杭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积极探索建立长效化、规范化、系统化的再就业扶持政策体系。 3、举办各类大型专场招聘会,广泛提供就业机会。 深入开展“献一个岗位、帮一人就业、送一份温暖、解一家困难”活动,广泛发动企事业单位积极献岗,组织举办各类专场招聘会,为广大失业人员尤其是就业困难人员提供针对性就业岗位。一是与省劳动保障厅联合主办了省、市大型人力资源交流大会,发动了省、市361家单位进场招聘,共提供工作岗位8826个,吸引了3万多名求职者前来应聘,现场报名15821人次,达成意向3404人。其中针对失业人员尤其是就业困难人员所面临的不同就业瓶颈,组织了北京华联超市(杭州)、杭州康福来、浙江新成物业等用人单位推出了适合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家政服务员、母婴护理员、收银员、保安和保洁员等各类就业岗位;针对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缺乏就业技能和工作经验而造成就业难的问题,还组织了东方通信、百大集团、巨都集团等23家杭州市大中专毕业生见习训练基地提供了见习岗位300多个,现场报名人数达1000余人。二是认真贯彻落实我市工业企业服务年工作计划,加大中西部人力资源交流,与省联合举办了省际劳务协作交流大会,邀请了四川、安徽、江西、青海、广西、成都、兰州等7个省、市的劳务输出基地来杭与我省用工需求量大、信誉好的企业进行面对面的洽谈,交流会当天我省企业共与外省、市劳动保障部门签定了初步合作意向书332份,进一步加强了劳动保障部门与企业间的沟通联系,推动了劳动力跨区域有序流动,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三是与市人事局、市编委办、和市财政局2005年杭州市机关事业单位后勤岗位吸纳持《就业援助证》人员专场招聘会,83家机关事业单位,面向就业困难人员共推出了涉及文秘、驾驶员、炊事员、宿舍管理、电梯维修等工种的501个岗位,吸引了近6000名持有《就业援助证》人员纷纷前来应聘,现场报名达4610人次,当场达成初步意向562人次。四是通过杭州人民广播电台《行风热线》栏目,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业岗位,做到当场报名,当天给予安排工作。同时,各区、县(市)结合各地实际,积极组织举办就业困难人员专场招聘会,将就业困难人员专场招聘会延伸到街道(乡镇)、社区以及行政村,将就业信息和就业岗位送到就业援助对象的家门口,并依托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对特别困难的部分重点就业援助对象,挖掘就业岗位,送岗位上门。截止2006年1月底,“春风行动”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已举办各类专场招聘会15场,其中8场是4050就业困难人员专场招聘会,其他招聘会都重点为就业困难人员推出了适合的就业岗位,“春风行动”活动以来,全市共组织了900余家用人单位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业岗位达1.7万个,报名人数近2万人,达成意向5800余人。 4、推出创业项目,展示成功案例。 为鼓励、支持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完善创业机制、改善创业环境、激发创业活力,进一步发挥“以创业促就业”的倍增效应,举办了2005杭州市创业项目展示会。展示会推出了41个创业项目,首次引入了招商创业项目和小型专利创业项目,使创业项目类型增加、创业服务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同时,充分发挥自主创业成功案例的示范带头作用,以往届创业成功人员同类事迹的吸引力以及先进事迹和模范形象来增强失业人员对创业成功的自信心,展示会还首次组织了我市4个再就业优秀个人、4个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典型和7个连锁加盟创业典型的参展。 通过各项举措,真正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及时送到了失业人员手中,更好地解决困难群体的就业和生活问题,切实把“春风行动”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进一步健全了我市解决困难群体就业问题的长效帮扶机制(杭州 伊曙花) |
标签: 劳动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