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抢占制高点,加大领导推动力度
一是高起点站位。牢固树立“就业优先”理念,按照“保就业就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思路,把充分就业创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统筹考虑,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调研,听取汇报;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充分就业区创建工作工作,并提出具体要求;区政府连续8年把充分就业创建及失地农民就业工作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大力推进。
二是高规格领导。为切实保障创建工作抓出成效,成立了由区委副书记、区长担任组长的创建创业型城区和充分就业区工作领导小组,劳动、发改、镇街等31个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统筹推进失地农民创业就业工作,制定了失地农民就业创业实施意见,召开了失地农民就业创业暨创建充分就业镇推进会,明确各级各有关单位的工作职责和任务。
三是高权重考核。把创建工作列入各职能部门及镇街年度综合考评,加大考核力度,严格兑现奖惩。同各镇、街道办事处和职能部门签订目标责任状,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到人,并将创建工作列入区委、区政府督查内容,对各级各部门工作情况实行定期通报,使创建工作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直接组织推动的一项系统工程。
二、夯实立足点,完善公共服务平台
该区投入2000余万元,不断加大基层平台建设,全面建设“一站、一厅、二库”:“一站”,即劳动保障管理站。按照机构、人员、制度、场地、经费、工作“六到位”要求,为辖区8个镇、街道、127个社区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管理站(室);为社区配备了350台电脑,安装了134条宽带,聘用劳动保障协理员224 名,专门用于街道(镇)、社区劳动保障平台服务。“一厅”,即“一站式”就业服务大厅。投资50多万元建立了集就业服务、办公于一体的区就业服务“一站式”大厅,设有导询台、职业介绍、技能培训等10个服务窗口。各街道(镇)、社区(村)全部实现一站式服务大厅办公,实现与市就业服务、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联网,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有效引导劳动力有序流动。“二库”,即人力资源信息库、用人单位信息数据库。通过开展摸底调查和全面普查登记,与工商、税务部门协调对接,将辖区失业人员基本情况、择业意向、培训需求与各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等进行汇总,录入人力资源信息库和用人单位信息数据库,并实行动态更新,做到对辖区法定劳动年龄段内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六清”,即:失业状况清、技术特长清、培训需求清、择业意向清、家庭收入清、就业结果清,从而有效提高了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就业洽谈会达成协议的成功率,充分发挥了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的调控和桥梁作用。
三、突出根本点,发展经济带动就业
一是新上项目增岗位。狠抓招商引资与引岗的结合,优先安置失地农民就业,制定了新上项目与失地失业人员就业“三同时”制度,即:新建项目的同时将创造就业岗位纳入项目建议和可行性论证内容,项目立项的同时确定用工培训计划,项目建成投入的同时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从而把经济的发展与扩大就业落到了实处。
二是扶持民企拓岗位。鼓励新建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发就业岗位,通过落实用工补助和社会保险补贴、开展就业特别贡献企业评比奖励等措施,鼓励企业优先吸纳失地失业人员就业。如九堡镇依托四季青服装交易中心、客运中心这两个核心区块项目的开发,加快周边客运中心商务楼、新客站商业城等建成楼宇的建设和启用速度, 2010年正式运营的新客站商业城中国婴童服装批发市场涵盖了服装、针织品、玩具、饰品等多个业态,总计1200多个商铺,到目前已解决失地农民就业2500余人。
三是社区服务找岗位。结合10%留用地开发利用,加快社区经济的发展,积极兴办与区域产业定位相适应的三产服务业,多渠道、多形式满足失地农民就业需求,鼓励城乡群众围绕发展社区服务,开发创业项目,并在社区开展“帮你找岗位”活动,主动在辖区联华超市、物美超市等大型超市中寻找岗位,与孔雀大酒店、杭州东城电子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签订用工合作协议,解决失地农民就业500余人。
四、争创新亮点,提升就业援助成效
一是推行个性化就业援助服务。在“杭州市就业援助证”基础上推出“江干区就业援助卡”,将援助对象从5类扩大到10类,实现失地农民就业援助全覆盖;推出“江干区就业援助服务联系卡”,失地农民享受“一人一卡一策”个性化、动态化、专业化服务。目前,已发放援助卡、联系卡3万余本,覆盖率达98%以上。
二是配备高素质就业援助员队伍。率先在全市通过统一招聘组建“素质高、职责清、服务广”就业援助员队伍,按照市级标准的137.5%落实就业援助员待遇。通过援助员加强同用工单位的联系接待,采集企业用工信息,推荐失业人员就业,进一步提高职业介绍成功率和就业稳定性。目前,全区共配备就业援助员84名,仅2011年,就业援助员就业走访各类企业1210 家,采集用工信息10834 条,推荐就业721人。
三是搭建多层次援助服务平台。扎实开展“百千万”就业援助工程,积极推进劳动保障楼宇工作站建设,健全企业劳资干部联谊会平台,通过建立QQ群、短信平台、网站等多种形式,切实做好企业用工和失地农民就业需求信息对接和就业推荐工作。2011年,全区累计走访接待用工单位2849家,采集用工信息28427条,推荐就业6755人;举办各类招聘会115次,进场单位990家,提供岗位20884个,报名7678人,达成意向3079人。
五、抓好支撑点,建立长效就业机制
一是政策扶持促就业。在全市首创针对失地失业人员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在市就业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政策覆盖面、提高政策扶持标准,在企业用工补助、学历教育补贴、在岗技能培训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和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社保补贴及开业补贴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 2007年以来,全区共投入失地失业人员就业专项扶持资金8000多万元,涉及失地农民5600余人次,较好地发挥了政策促进就业的效应。
二是培训技能促就业。通过整合资源,建立了政府补偿、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市场化就业培训机制,率先在全省建立区级失地农民就业技能培训中心,开展订单、定向、定岗式培训,实现了全区劳动年龄段失地农民普遍轮训一遍目标;率先在全市开展送失地农民进大学、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技能创业“1+1”等培训模式,率先在全市建立失地农民实训基地,使培训实效和上岗就业率得到明显提升,培训就业率在85%以上。
三、宣传引导促就业。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宣传国家、省、市关于鼓励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激发他们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意愿。同时每年度开展评选“就业创业明星”活动,广泛宣传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典型事迹,提高未就业人员的创业积极性,引导失地农民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