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完善落实城乡统筹就业援助政策,着力提升原住民就业困难人员职业技能水平和岗位适应能力,按照就地就业和异地就业“双管齐下”的模式,深入推动原住民实现充分就业,全力争创充分就业景区已成为名胜区劳动保障部门贯彻落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国平同志调研景区工作时的重要指示和区(局)党委会专题会议精神,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区劳动保障部门通过开展原住民就业状况和技能培训需求调查基础上,针对原住民不同年龄结构、技能水平和就业状况等因素,精心谋划制订了多层次、广覆盖的景区原住民再就业技能培训提升行动计划,力求实现从重视城镇就业向重视城乡就业转变、从解决一般意义的就业问题向提高就业质量转变、从粗放型就业服务向精细化服务转变,实现景区社会比较充分就业的目标。
一、景区未就业大学生SYB创业培训计划。原住民大学生承载着西湖景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希望和重任。区就业中心将有针对性地面向有志创业的未就业大学生举办SYB(创办你的企业)创业培训班,邀请我市资深的国家注册培训师主讲授课,并采取全脱产、小班化和参与性互动的教学模式,通过完全模拟创业实际过程的培训,让学员强烈感受未来创业的真实世界。针对有自主创业愿望的大学生,区劳动保障部门还将提供政策扶持和延伸跟踪服务,如提供政府全额贴息、为期2年—4年、10万—20万元不等的小额担保贷款,帮助大学生缓解创业初期资金周转困难,助推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
二、新登记城镇失业人员适应性培训计划。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职业技能水平低下、就业观念滞后等诸多因素,部分景区原住民“夹心层”群体由此处于短期失业状态,导致家庭缺乏经济收入来源。区就业中心将专门面向此类人员每季度举办一期适应性培训班,通过提供就业援助政策指导、失业登记和失业金申领、岗位职业介绍进社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等一条龙公共就业服务,最大限度帮助解决失业期间经济生活问题,积极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畅通劳务对接信息平台,从而帮助其快速走上再就业之路。
三、“4050”就业困难人员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面对年龄偏大、无一技之长的原住民“4050”就业困难人员,区就业中心将依托景区日益发达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产业优势,结合实际为“4050”就业困难人员举办茶艺师、中式面点、园林绿化工、保安员、插花工、家政服务等受欢迎程度较高的培训项目,预期培训规模近300人,此举将大大提升原住民就业困难人员职业技能水平和岗位适应能力。同时严格践行“不挑不捡三天就业、不嫌不弃长期就业”的服务承诺,不断深化就地就业和异地就业“双管齐下”的模式,建立健全村(社)共建单位“岗位银行”信息库,大力开发村(社)公益性服务岗位,不断满足原住民“4050”困难人员多样化的再就业岗位需求。
四、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培训持证上岗计划。经过多年努力和实践,目前名胜区已成功开发了保安、保洁、保绿、助老助残、就业援助员等社区公益性岗位90个,护林防火员、治安巡逻员、保洁保绿员、村道养护工、公共设置维护员等农村公益性岗位33个,有效解决了130余名城乡“4050”就业困难人员(有就业意愿的残疾人)的再就业问题。然而实践中部分公益性岗位要求从业人员掌握一定的工作技能,且与社会单位岗位相比,现有部分公益性岗位工资待遇仍存在较大差距,如持证保安员岗位,两者待遇相差超过700元。区就业中心2011年将因地制宜推出保安员、保洁保绿员等部分公益性岗位培训持证上岗计划,预期培训规模120人,争取实现上述村(社)公益性岗位人员全部持证上岗,促进工作专业化。同时依照本人意愿积极将持有职业资格证书、具有爱岗敬业精神的公益性岗位人员有针对性地推荐到收入待遇更好的社会单位同类型岗位工作,从而建立起将收入较低的岗位向收入较高的岗位递进、将灵活就业向稳定就业递进、将纯农业就业向二三产业递进机制,努力提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状态,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增加就业困难人员收入问题。
就业乃民生之本。实现景区原住民充分就业问题,事关名胜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名胜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区劳动保障部门将以全面实施原住民再就业技能培训提升行动计划为契机,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优化公共服务举措,切实帮助原住民实现就业,实现“景区美、百姓富”的目标,让名胜区的原住民真正成为最大受益者。
标签: 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