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保网 0571-22931819

筑牢民生“保障线”

2018-06-29 08:00:01 无忧保

无忧保失业保险早报:十年光阴,潮涌江淮。在我省社会保障领域,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统筹城乡就业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基本建立起多层次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体系,新农合医疗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

十年来,一张民生的保障网已密集织起。在这张大网之下,千百万江淮儿女通过创业就业,实现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享受社会保障,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通过收入提升,过上了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在合肥市体育馆举行的一场大型招聘会,吸引了众多求职者。吴文兵/摄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保是民生之依。回首十六大以来的十年光阴,我省不断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劳动保障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

就业岗位增加服务体系形成

2010年7月,会计专业毕业的合肥小伙柯达奔波了大半年,仍然求职无果。去年,借着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广泛开展的东风,柯达考入合肥市杏花村街道下辖的汲桥新村社居委,喜滋滋地走上了工作岗位。

柯达的顺利就业,离不开我省积极的就业政策。在过去十年里,我省一直将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确立了就业优先战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至2011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436.83万人。2011年末,全省城乡就业4120.9万人,比2002年的3500.5万人增加620.4万人,增长了17.72%。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4.4%以下的较低水平。

此外,我省促进就业长效机制也基本确立。经历2003年、2006年、2008年三轮政策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备、内容更加丰富;2010年,省人大颁布了《安徽省实施就业促进法办法》,实现了我省就业工作的法制化和就业政策的长效化。

十年间,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目前,全省所有省辖市、76个县建立了人力资源市场,1269个乡镇、254个街道、2529个社区都建立了公共就业服务平台,15911个行政村全部聘用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员,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体系;人力资源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服务能力逐步提升。

扶持创业领域也实现重大突破。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以创建创业型城市为抓手、孵化基地为平台、创业培训为支撑、扶持政策为保障的创业扶持体系;合肥等4个市获得全国优秀创业型城市称号;全省建成626个专业化创业园区,累计成功培育微型企业近4000户,带动47万人就业;引导70万农民工返乡创业,创办7.9万个企业,帮助近百万农民转移就业;对15万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其中8万人成功创业,带动25万人就业。

保障能力提升覆盖范围扩大

今年6月30日,我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启动仪式在来安县举行。来安、明光、临泉等38个县被纳入全省最后一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这标志着自今年7月1日起,我省正式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人人老有所养的夙愿得以实现。

十六大以来,我省不断探索完善以社会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全面启动实施,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以职工养老保险为例,2001年底全省参保419万人,2006年增加到495万人、增长了18%,2011年增加到729万人、增长74%;人均养老金水平大幅提高,2001年为497元,2006年为784元、增长58%,2011年为1396元、增长180%。在过去的10年里,无论是惠及人数还是待遇金额都创下历史新高。

基本医疗保险领域的机制创新不断加强。基本建立起以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公务员医疗补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大病医疗救助、社会医疗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层次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体系。截至2011年底,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659.32万人,城镇居民参保达952.67万人,两项合计达1611.99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较2006年底的464万人,增长了近3.5倍。参保人员的待遇水平也稳步提高。从2003年起,我省开始推行新农合医疗保险制度,近年来,新农合报销比例水涨船高,今年上半年,全省参合农民住院费用平均报销比例达59%,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比全国水平高5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保障能力大幅提升。2011年末,全省参加失业保险398万人,较2006年增加35万人,覆盖率基本保持在88%;2005年,我省建立失业保险金标准随最低工资标准调整的正常调整机制,并先后4次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到2012年,全省失业保险金最高标准已达656元,平均水平达502元。全省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也从2001年底的73万人增至2006年的200万人,再增至2011年的422万人;2001年底,工伤职工平均伤残津贴为456元/人,2006年底为720元/人,2011年底达到1497元/人。

居民收入增长城乡差距缩小

今年6月10日,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一条小路两旁,向梅生态庄园内,瓜果、蔬菜满目翠绿。庄园负责人李向梅对说:今年的西瓜销售太火了,我们家的精品瓜供不应求!6年前,李向梅下岗后来到三十岗乡种西瓜。头两年,由于各种原因,亏损严重。2009年,她开始尝试种植黑美人、黄金玉等精品瓜,当年,每亩毛利就达1万元,今年达到1.5万元。李向梅的成功,得益于三十岗乡产业结构的调整。近年来,该乡持续发展特色农业与都市农业,先后引进72家农业企业,流转土地3.5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4822元增加到2011年的10487元,年均增长16.8%。

三十岗乡的变化,只是十年来我省城乡居民增收的一个缩影。2002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0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18元。截至2011年底,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606.1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32.21元。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收入都涨了2倍。

在城镇,除了工资收入平稳增长,居民的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增速也在加快。这得益于近年来我省大力鼓励自主创业,城镇个体私营从业人员规模日益壮大,经营效益稳步提高;同时,随着居民理财投资意识增强和投资渠道的日益拓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与家庭财产存量也不断增加。

村到社区的变迁

十年前还是以农耕为主的小村落,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村民多数人生活还未达到小康线;而现在这里已是经济开发区的腹地,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11月1日,来到合肥市蜀山区仰桥社区,就当地居民就业收入情况进行随机调查。

记得2002年那时候,全家做农活、打零工,一年能挣七八千元算是好的,现在我一个人年收入就有5万多!42岁的仰桥社区居民陶霞,以前在家务农,之后在小餐馆打过零工、洗过碗、端过盘子,现在她已经是一家全国知名连锁餐饮门店的经理,收入早已翻了几番。李博、左谢/摄

从干活的到管理层,陶霞说,5年前通过参加社区组织的培训课程,她更加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便努力加强电脑、餐饮软件等专业技能的学习,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才有今天的职位和待遇。

在路边一家汽车养护中心门店见到仰宗云时,他这个老板同几个店员正忙碌着,门外是一排待养护的车辆。今年36岁的仰宗云经历丰富,曾因家境困难干过搬运工,后来又当过8年兵,2002年退伍后一直在一家单位当采购负责人。去年,他看准了汽车养护行当,辞职回乡创业,铆足劲要干出一番事业。精明能干的他,将租下来的两层小楼一楼做门面,在二楼开起了宾馆,手底下现在已有7个员工。

十年前,我在部队每月拿1000多块钱;现在仅我这个养护中心,做得好的员工每月就有3500元薪水。仰宗云说,现在人们越来越富裕,小车越来越多;周边市政设施也在改善,门店和宾馆的人气会越来越旺,生意会越来越好,自己和员工的钱袋也将越来越厚实。

同前两位同村村民相比,社区居民徐发明更幸运。受益于合肥城市大建设,从十年前一个农技站工作人员,期间经历自主创业,到现在同几位村民共同创立立明电力公司,34岁的徐发明踌躇满志,决心同几位股东一起把企业做强做大。现在,他所创办的公司,资产逾3000万元,预计今年产值将达1.5亿元,不仅已成为当地的一个明星企业,还解决了当地80多人的就业问题。

要让员工感觉有奔头,干活才有劲头。徐发明说,公司给中层干部都配了车,员工收入也较可观。

从村到社区,村民变成了市民,这不仅是称谓的变化,重要的是,群众在就业、收入、住房等方面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仰桥社区居委会主任陆军介绍,仰桥社区属于村改居社区,现在以工业为主,建成投产的企业超过100家,给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社区一直高度重视居民的就业问题,多次组织无业、失业人员参加培训、推荐就业,协助自主创业,2010年辖区内实现无零就业家庭,就业群众的收入快速增长,生活越来越富裕。

编辑:付刚

百姓心声

种西瓜走上致富路

发展特色农业是一条好出路。我是地道的农民,只擅长种地。10年前,我在上海种植西瓜,一年收入5万元。5年前,听说老家临泉县范兴集乡成立了半截楼西瓜专业合作社,我立马赶回来承包了20亩地,头一年就赚了10万元,比在上海时翻了一番。

我们村以前一直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很多人像我一样外出谋生。自从引进西瓜种植,成立合作社,发展特色农业,很多在外打工的乡亲都返乡创业。今年年初我将西瓜种植面积扩展到50多亩。在西瓜秧拔掉之前,赚了30万元。我们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2年是1850元,2011年达到了4670元。

临泉县范兴集乡西瓜种植大户于庆勤

打工仔创业卖报刊

我觉得,随着社会进步,文化产业大有作为。我的家乡阜南是国家级贫困县,老百姓没有看书读报的习惯,当年全县街头一家报刊零售点都没有。10年前,我中专毕业后就到深圳一家公司打工,水土不服,消费又高,备受煎熬,便想回乡创业卖报刊试一试。

2001年,我辞工回到老家阜南,从各家报社拿报纸,走大街串小巷地卖报,艰难地坚持了一年后,每天卖报收入三四十元。如今,固定代理和接受全国各地报刊委托零售的报刊20多种,发展了400多家固定客户,每天向全县30个乡镇投送报刊超过6000份。我每年给38名投递员开工资40余万元,自己收入也有四五万元。现在,当地很多群众一天不看报纸就着急。我的报刊零售部虽小,也是传递文化食粮的使者,我很自豪。

阜南县焦阳路报刊零售部刘洋

下岗工办连锁酒店

回顾下岗创业经历,我倍感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党的富民政策,离不开国家对小微企业的扶持。10多年前,国营企业改制,我下岗了,生活陷入困境。为了生存,我在合肥街头租了一间小门面开了家餐饮小店。没有经验和资本,在各级政府支持下,我凭着毅力和诚实服务,逐步走上经营正轨。2005年成立了餐饮服务有限公司,发展到6家连锁酒店,成为省城餐饮业名店之一。随着企业做大做强,在拥有千万元资产的同时,我为国家缴纳的税金每年都在增长,还为社会提供了500多个就业岗位。

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我希望国家能出台更多的惠民政策,让老百姓都能过上富裕的生活。合肥市徐平餐饮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生文10月28日,金寨县晓菁皮鞋厂工人正在制作皮鞋,该皮鞋厂带动200余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无忧保采用专业的云+SaaS技术,推出“互联网+个人社保”的个体社保产品。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公积金缴纳咨询等业务。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

个人社保网 全国统一客服专线: 0571-22931819

//staticpc.shebao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