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失业保险早报:稳中求进促发展真抓实干惠民生--2011年我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回顾2011年,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坚持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和谐为工作目标,坚持以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为工作主线,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创新试点,真抓实干,全面超额完成各项重点工作和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良好开局。就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城乡就业局势稳中向好2011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7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935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2万人,分别完成年度目标的160%、154%、240%、122%。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创10年来新低。围绕完成目标任务主要采取了六大措施。一是强化目标管理措施,升级提速各项工作。坚持把就业社会保障目标任务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内容,层层分解落实,市政府与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了横到边纵到底的目标管理责任体系,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对全市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实行月度报告、季度通报、年中检查、重点督察、年底考核制度。同时实行双目标考核,将市人社局所承担的目标任务在局系统进行再分解、再细化,明确工作内容、工作责任和工作时限,做到事有人干,责有人担,有效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二是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促进就业政策。2011年我市先后出台建立城乡一体就业失业登记政策、农民工享受失业保险政策、享受创业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开展企业自主鉴定和职工培训补贴政策、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强化就业援助、加强基层平台建设、加强三支一扶管理等12个促进就业文件,调整完善了15项政策,为全市就业形势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全年就业资金支出1.09亿元,减免税费1000多万元,就业扶持政策惠及城乡15万人次。三是人力资源对接成效显著。市县区各级政府和部门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主渠道作用,主动适应招商引资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供需市场的变化,县区政府和11家市直单位联合开展13项企业人力资源供需对接工程系列活动,共举办190多场企业用工招聘会,为各类企业招用工4.9万余人。特别是县区政府采取特事特办,为重点招商企业进乡入村宣传,开展专场招聘会;全市统一组织高新企业到省内外大专院校对接,定向招聘高级人才和技能人才。通过多措并举,基本解决了县区新开工企业短期用工难题。四是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显著。围绕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目标任务,市政府和部门出台了1+3政策体系,建立健全资金补助、税收减免、园区建设、创业服务等扶持政策;在高新区建成了回国大学生创业园和新毕业大学生创业园;集中开展了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推进月活动,举办了创业成果展及创业项目推介大会;依托大专院校和企业开展了创业意识培训和创业技能培训,为青年人搭建了创业成才的平台。进一步完善劳动密集型小型企业贷款和个人创业贷款贴息政策,全年新增小额担保贷款909户、1.28亿元,同比增长183%,财政专项资金贴息460多万元。城乡就业创业园吸引了大批外出人员返乡回蚌创业,五河小溪、怀远陈集、禹会山香、固镇石湖四个农民工创业园已从初始建园创业发展到上规模、上技术、创大业阶段。全市已建成城镇就业创业园6个、乡镇农民工创业园20个,入园企业251家,带动城乡劳动者4600多人就地就近就业。五是帮扶重点群体就业成效显著。以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群为重点,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建立帮扶长效机制。全市通过提供三支一扶平台、企业就业见习基地、社区大学生协管员、事业单位招聘等多个渠道,帮助4800多名大学生实现就业,其中完成蚌埠籍大学生就业2000余人。不断优化进城务工农民就业环境,实行同城同政策。通过挖掘社区服务岗位,扩大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范围等措施,全年帮助9300多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其中兜底安置零就业家庭240多人,保持了动态为零。六是职业技能培训成效显著。2011年我市紧紧抓住国家重视职业技能培训教育的机遇,完善企业职工和农民工培训补贴政策,创新培训方式,通过开展五个对接提高劳动者技能,促进就业质量提高。全年完成农民工培训2.28万人,再就业培训8279人,创业培训8347人,创业成功率达60%以上,均全面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显著提高一是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11年我市已建成五类10项社会保障制度。三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面启动,新增参保95.4万人;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新增参保2万多人;帮助历史遗留应参未参保的六类群体降低门槛补办参加养老保险2100多人。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运行良好,城镇医疗、工伤、生育、失业四项保险市级统筹,有效提高抗风险能力和基金使用效率。二是全面完成参保扩面和基金收支预算任务。截至2011年底,全市参保人数分别是城镇基本养老保险45.5万人、失业保险20.5万人、城镇医疗保险100.5万人、工伤保险20.7万人、生育保险21.2万人。全年五项基金征收22.35亿元,增长22%以上;五项基金支出27亿元,增长14%。三是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养老保险:连续第七次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全市12.1万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月养老金水平达到1285元,较上年人均增长110元,仅此项全年支出增加1.6亿元;为2100多名原国有集体企业未参保退休职工等六类人群降低门槛补办参加养老保险,此项目年增加支出1500多万元;怀远、五河县被批准列入新农保试点县,三县同时启动建立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年底三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95.4万人,领取养老金30.2万人,每月支出1661万元;修订完善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暂行办法,扩面提标,养老金月发放标准由110元提高到180元,全市失地农民参保7.2万人,保障率达95%以上,有1.05万人领取养老金,全年支出1155万元。医疗保险:2011年选择了10个病种试点单病种定额结算,既控制了医疗总费用,又降低了个人负担5%左右;简化了医疗保险慢性病鉴定程序和异地报销费用程序,即时受理慢性病鉴定和报销申请;提高了四项慢性病病种补助限额;建立了居民医疗保险门诊费用统筹制度,改个人垫付制为记账制,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失业保险:完善失业保险有关政策,增加了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金期间由基金代缴医疗保险和女职工分娩享受生育补助等项目。提高了市县失业金领取标准,增幅达19%以上。全年失业保险基金征收入库1.2亿元,同比增长24%。工伤保险:将全市国有集体关破企业2366名老工伤人员无门槛全部纳入工伤保险政策范围,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工作全面启动,全市工伤保险政策实现了城市就业群体全覆盖。生育保险: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提高了生育保险三项待遇,基本实现女职工生育费用零负担。四是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成效显著。全市移交社区管理企业退休人员12.1万名,社区管理服务率达96.6%。完善管理服务办法,对鳏寡孤独重病伤残群体建立银发帮扶助老员服务制度,结合大社区整合,健全社区自管组织;全年社区组织3.8万退休人员开展健康体检,积极组织社区企退人员参观城市大建设游览市容新貌,开展自娱自乐文体活动,各区组织12场文艺节目。初步实现了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区退有所养、老有所乐、病有所治、事有所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人才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一是高级人才引进总量大幅增加。制定了《关于开展企业引进人才申报确认工作的通知》,扩充企业急需的初中级人才总量,提升现有高层次、高技能人才质量,充分利用我市优惠政策叠加效应,积极吸引高级人才来蚌创业。全市新引进高级人才962人,较上年增加200多人,为78名高级人才办理了个人所得税奖免确认。围绕我市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支柱产业和重大项目,引进11位外国专家为我市8个项目开展技术指导。支持符合条件的4家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出台《留学人员蚌埠创业园管理办法》,鼓励企业吸引高端人才入站入园发展。二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绩。出台了《蚌埠市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通过30多个系列评审和40多个系列资格考试,对3万多名专业技术人才开展了继续教育,新增专业技术人员6000余人,同比增长12%,其中高级人才500余人,全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量达8.5万余人。三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充分利用各种政策,组织实施万千百十人才建设工程,提升经济建设所需技能大军的总量。深入推动校企合作,有16家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展了订单培训。拓展高技能人才培养渠道,认定安徽柳工等23家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和自主鉴定试点企业,对企业新录用人员培训和在岗职工培训给予补贴。首批挂牌成立3家省级、7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组织开展名师带徒活动。联合有关部门组织500多人开展了4次技能竞赛活动。全市当年通过各类职业技能鉴定23841人,新增各类企业高级工3950人,培养新技师485人,认定技能大师10人。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一是公务员管理有序推进。圆满完成2011年招录240名公务员工作。组织公务员四类培训549人。开展行政机关公务员平时考核和考核联系点工作,顺利完成公务员年度考核审核备案工作。规范监督管理,在省内率先出台公务员录用考察实施细则和市直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暂行办法,促进公务员有序流动。拓展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渠道,顺利完成了2011年度93名军转干部安置任务。二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迈出新步伐。审核完成全市1277个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建立了三定一聘用事业单位管理新机制,岗位设置率达到98.7%,聘用合同签订率达到95.8%。2011年,全市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全部实行了公开招聘,全年组织两次165个岗位的公开招聘工作,提高了招人用人公开透明度和人才质量。三是配合事业单位改制,做好交通文化等部分事业单位人员分流转岗安置工作。四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建章立制,着力规范工资福利和离退休审批管理。全市完成了建立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义务教育学校和公共卫生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全部落实到位;其他事业单位预发工资性补贴全面展开。依法行政和监察维权工作成效显著,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一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制定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六五普法规划和依法行政规划。积极承办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30余件,坚持两见面一报告制度,力求整改有力、效果明显。二是强力推进签约参保,规范劳动关系。开展小企业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专项行动和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春暖行动;劳动标准管理和三方协商机制建设进一步推进。全市劳动合同签订达32.9万人,签订率为98.2%;妥善处理328件劳动人事争议案件,结案率达99%。三是服务征迁拆违大建设,落实帮扶维稳工作。组合利用多项政策,帮扶征迁拆违困难人群,主动服务城市大建设。共完成132个征地项目的社保材料审核工作,帮助5万多名失地农民办理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四是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维护劳动者权益。扎实开展建筑施工企业结对帮扶工作,建立实施拖欠农民工工资企业约谈机制,全力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全市开展了4次专项检查;通过各类形式检查用人单位3200户,督促补签劳动合同6800人,为2389人追讨工资2541万元;督促建筑企业缴存农民工工资保障金2280万元;受理举报投诉案件62起,结案率达97%。五是全面落实信访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全局统一来信来访接待大厅和工作制度,使信访人能够看得见、找得着、问明白。全年共处理信访件92件,接待来访咨询1.8万余人,收到很好效果。巩固和完善基层基础工作,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一是全市三级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强,为实施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统筹政策提供了技术支撑。二是全市四级工作平台建设初见成效,为加快推进城乡人社事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三是建立了市县同步社会保险基金常态化监督机制。四是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完成人力资源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整合工作,异地新建了3200㎡的人力资源大市场;组建了4个驻区征缴监察办事处,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
无忧保采用专业的云+SaaS技术,推出“互联网+个人社保”的个体社保产品。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公积金缴纳咨询等业务。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