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保网 0571-22931819

成都市胡昌年:实施统筹城乡“3+1”工程实现劳动保障新突破

2018-07-08 08:00:01 无忧保

无忧保失业保险早报:成都市劳动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胡昌年

近期,我局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四川省委九届六次全会、成都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中,围绕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部署,对近几年全市统筹城乡就业社保工作进行了回顾,同时以中央和省委《决定》为指导,按照人社部、市政府《共同推进成都统筹城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和改革备忘录》要求,研究确定了2008~2012年劳动保障事业改革发展目标任务。

一、成都市统筹城乡就业社保发展实践

2003年以来,成都市在推进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中,把构建城乡统筹的就业和社保体系,摆在统筹实施“三个集中”和城乡一体化的突出位置,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完善政策制度,到2007年末,全市基本实现了城乡比较充分就业,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城乡就业结构由一、三、二向三、二、一转变,初步解决了“三个集中”过程中“人往哪里去”的关键难题。

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就业机制,统筹解决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城乡失业人员再就业。按照“政策制度城乡统一,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就业机会城乡均等”的思路,把农民就业纳入整个社会的就业体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先后健全完善了城乡统筹的就业普惠、就业扶持、就业援助“三大制度”和就业目标、就业政策、就业市场、就业培训、就业工作、就业援助“六大体系”。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免费公共就业服务、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和青年见习补贴;为失地农民和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再就业优惠证》,提供免费就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岗位、社保补贴,小额担保贷款、自谋职业和个人创业减免税费;对“4050”就业困难群体和零就业家庭人员,通过就业援助962110服务热线“一对一”工作机制,托底安置就业;促进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每年解决失地农民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10万人以上;促进农民工在城镇稳定就业,将与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纳入失业登记范围,为农民工参加城镇社会保险提供社保补贴。全市已基本建立起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化、服务管理规范化、保障机制制度化的城乡就业促进体系,彻底打破了城乡就业二元结构格局。到2007年末,全市从业人员达687.13万人,比2002年增加102.7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0.54万人;劳务输出转移规模达209.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7%,比2002年下降1.2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2002年的44.2:25.7:30.1,转变为2007年的26.1:30.6:43.3,被国家列为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城市。今年1至9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8.3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7.88万人。

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社会保险制度,统筹解决城乡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问题。按照“制度构架城乡统筹,待遇标准城乡衔接,机构设置城乡统一,经办操作城乡一致”的思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体系,先后建立实施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农民工综合社会保险、失地农民养老医疗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少儿住院医疗互助金、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属高校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等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险制度。到2007年末,全市已基本建立起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险制度构架、城乡统筹社会保险体系、城乡社会保险全覆盖格局,被国务院列为城乡居民一体化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城市。截止今年9月底,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257.95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91.5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137.04万人,工伤保险参保134.54万人,生育保险参保213.43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69.83万人,新型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参保12.86万人,失地农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52.97万人,农民工综合社会保险参保81.4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544.85万人,67.82万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比2002年提高77%。

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维权体制,统筹保障城乡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按照“规章制度城乡统一,管理体制城乡一体,运行机制城乡衔接”的思路,积极创新城乡就业社保权益保障机制,把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纳入整个劳动保障维权体系,全面推行城乡就业社保维权法制化、劳动争议仲裁实体化、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全市首部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管理地方性规章——市政府93号令2003年1月正式实施,我局引入国家ISO9001质量管理理念制定的《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管理标准》2005年全面执行,成都市劳动争议仲裁院2008年11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成都市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实施意见》2006年2月颁布施行,到2007年底,全市共建立895个劳动保障监察网格,配备网格工作人员1900余人。通过不断加大执法、维权力度,促进了城乡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健全完善统筹城乡就业社保新机制,统筹推进试验区劳动保障改革发展和就业社保灾后重建。按照市委、市政府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总体部署,大力推进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改革发展。2008年6月23日,张小建副部长、葛红林市长分别代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成都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同推进成都统筹城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和改革备忘录》,明确了未来5年促进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体系、加强覆盖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在此基础上,我局与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签定了《劳动和社会保障成都创新实践研究基地框架协议》。《部市备忘录》和《框架协议》的签定,标志着成都统筹城乡劳动保障事业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按照“扶持政策城乡统一,优惠措施城乡一致,社保待遇城乡平等”的思路,统筹推进“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就业社保恢复重建工作。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政策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就业援助、社会保险等支持政策及实施细则,形成了新的积极就业政策和社保扶持政策体系。一是将失去生产资料、失去亲人、在活动板房集中安置区居住等三类农村劳动者和城镇因灾失去工作、因灾失业等两类人员作为就业困难人员,纳入了《四川省地震灾区就业援助优惠证》发放对象,享受与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同等的就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职业介绍补贴、创业培训补贴、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和小额担保贷款等就业扶持政策;二是延长了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时限,执行期限为3年;三是明确了灾区受灾企业失业保险费率下调的具体期限,一般受灾企业失业保险费率下调期限为2年,严重受灾企业失业保险费率下调期限为3年;四是将农民工综合社会保险费纳入城镇五项社会保险费缓缴范围,参保单位和农民工享受同等的社保费缓缴政策。这些政策措施,为促进城乡受灾群众就业和推进全市统筹城乡就业社保事业发展提供了支撑。

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就业社保体制机制,统筹提高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险经办服务能力。到2007年末,全市先后建立乡镇、街道和社区、农民集中居住区劳动保障所、站1424个,人力资源市场23个,各类职业介绍服务机构157个;市和区县分别成立了962110就业援助中心,对不挑不选的就业困难人员承诺2个工作日帮扶上岗就业;全市养老、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实现“五险合一”征缴;参保人员住院医疗费用实现网上结算,在定点零售药店购药实现“一卡通”。目前,市本级和11个区县城乡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经办工作实现了统一管理。

五年多来的实践表明,统筹城乡就业社保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必须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先行先试;必须适度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必须健全完善积极的就业社保政策体系;必须积极维护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

二、进一步推进统筹城乡就业社保发展的思考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四川省委九届六次全会、成都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的胜利召开,为全市统筹城乡就业社保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下一步,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面实施统筹城乡劳动保障“3+1”工程,即城乡充分就业工程、全民社会保障工程、和谐劳动关系工程和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努力实现统筹城乡劳动保障事业发展新突破。

总体目标

2012年,基本实现全市城乡充分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继续控制在3.5%以内;基本实现全市城乡居民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参保人数突破1000万人;统筹城乡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实现就业和社保公共服务覆盖城乡、惠及全民。

工作重点

全面实施城乡充分就业工程。实现“6583”目标:五年内,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50万人,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例达到8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乡劳动者就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不断提高就业层次,到2012年基本实现全市城乡充分就业。

全面实施全民社会保障工程。城乡养老保险实现“321”目标: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50万、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50万、农民工综合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转入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0万。城乡医疗保险实现“112”目标:参保人数突破1000万人;建立“一项制度”,整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险制度;达到“两个提高”,提高医疗保险待遇水平,提高医疗保险经办服务能力。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到2012年全市基本实现城乡人人享有社会保障。

全面实施和谐劳动关系工程。创建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全市工业园区2008年80%以上、2010年90%以上、2012年100%达到创建标准。创建劳动合同示范城区,2008年武侯区达到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示范城区创建标准并通过省上验收,2010年中心城区全部达到省级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示范城区创建标准。实现劳动合同全覆盖,2008年全市各类城镇企业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100%,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0%以上。

全面实施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全市统筹城乡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国际接轨,国内领先;最大程度方便城乡居民,最大限度降低社会成本”的目标。推行街道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规范化建设达标,实现就业和社保公共服务覆盖城乡、惠及全民。

实施措施

在实施城乡充分就业工程上: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引导城乡劳动者有序就业,特别是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就近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城镇平均每年新增就业12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平均每年转移非农产业就业10万人以上。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强化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完善“技能培训,转移就业,促进参保,切实维权”四位一体的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工作体系。建立重灾区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创建受灾群众充分就业安置区。建立登记失业率与调查失业率相结合制度,完善就业实名制动态管理制度。加强创业扶持,并延伸到农村和农业富余劳动力,提高创业促就业成功率。探索创新岗位、社保等补贴模式,用好用活就业再就业资金,促进城乡劳动者稳定就业。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依托962110就业援助平台,确保就业困难人员托底安置。制定用人单位行业用工标准,提高就业层次。充分发挥“9+1”技师学院优势,结合农村技术人才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技能要求,增强各分院教学针对性和实用性。进一步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生代劳动力培训,提高就业质量。

在实施全民社会保障工程上:一方面,努力扩大城乡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大耕地保护基金落实力度,提高农民持续参加新型农民养老保险的缴费能力。与商业银行、农信社联手,制定城乡低收入困难人员抵押贷款参加城乡社会保险办法,切实解决参保人员缴费困难问题,确保其持续参保缴费。按照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要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居民均可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加强劳动保障行政监察和社会保险稽核力度,2010年实现全市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2012年基本实现全市农村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全市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应保尽保,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应保尽保。建立困难人员医疗救助制度,完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全域结算。

另一方面,加强社会保险制度对接。进一步完善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2008年底前建立全市城乡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的转移对接办法,实现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城乡医疗保险、农民工综合保险向城镇职工养老、医疗保险转移,合理接续。2010年底前建立制度统一、缴费和待遇多层次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同等的养老保险权益的目标。统一全市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转移对接。调整完善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综合社会保险、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医疗保险办法,并与国家和四川省的相关制度接轨,鼓励用人单位将稳定就业的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转入城镇职工基本社会保险。在实施和谐劳动关系工程上:深入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建立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实现劳动关系协调工作进街道和工业园区,实现劳动争议基层调解组织进到社区和行政村。推进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2010年前区县完成劳动争议仲裁院建设并正式对外服务。完善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动态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全市所有用人单位的劳动用工情况电子信息档案,深化“网格化管理,网络化监察”,形成“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全动态”的劳动保障监察体系,促进“用工必签劳动合同,用工必办社会保险”的全面落实。

在实施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上:与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展统筹城乡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研究,争取2009年6月出成果,并在双流县先行先试,确保组织架构科学合理、运行机制有序高效、保障措施切实有力,建立统筹城乡劳动保障公共服务“成都模式”在全市推广。开展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规范化建设达标活动,实现就业和社保公共服务覆盖城乡、惠及全民。落实《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按规划启动四个重灾区县级就业社保综合服务机构、乡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技工学校、信息网络等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统一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数据中心,将信息网络覆盖到市及区县各类就业社保经办服务机构,并逐步延伸到街道社区和乡镇行政村,将城乡各类社会保障服务对象纳入信息系统统一管理,并提供统一的信息服务。

无忧保采用专业的云+SaaS技术,推出“互联网+个人社保”的个体社保产品。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公积金缴纳咨询等业务。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   劳动保障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

个人社保网 全国统一客服专线: 0571-22931819

//staticpc.shebao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