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失业保险早报:高高的兴安岭,辽阔的黑土地,这里是祖国最北部富饶的边疆。严寒冰雪铸就了黑土地上人们坚毅、勇敢的品格,五谷飘香塑造了龙江边人们勤劳、质朴的气质。“保企稳岗促增长”各项举措成为助力企业应对经济危机影响的助推器,“三个互动”、“五个结合”、“十条渠道”构建了一条稳定当前就业局势和建立高校毕业生良性循环长效就业机制的“政策链”。当金融危机来袭,老工业基地的人们用特有的钢铁般的执著、果敢谱写出一幅腾耀江河的壮丽篇章。
“三个互动”“五个结合”
延长“政策链”构建和谐就业格局
就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题,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统筹规划。延长“政策链”,化“危”为“机”,是构建和谐就业格局的关键所在。
“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必须着眼经济社会结构发展变化,调整就业结构,拓展就业空间,实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才成长的良性互动。”黑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杜家毫的解读给走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局指明了方向。
“当前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既有高校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也有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就业需求下降,但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不适应经济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黑龙江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段余应告诉。“按照‘三个互动’的要求,黑龙江省着眼经济社会结构调整新变化,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与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化建设、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及加强干部队伍的建设结合起来,以人才就业结构的调整推动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和动力。”段厅长这样归纳“五个结合”。
按照“三个互动”、“五个结合”的要求,黑龙江省拓展了十条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市街道社区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毕业生就业,鼓励政府投资重点建设项目和服务外包型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挖掘机关事业单位空编优先招用有基层工作经历的毕业生,鼓励毕业生应征入伍,鼓励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提升能力,拓展人才交流合作渠道输送毕业生到省外境外就业。截至7月底,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4%。
在用好、用足现有政策的基础上,黑龙江省研究制定创新政策措施,延长政策链,形成高校毕业生到农村、非公企业、基层单位工作的引导、管理、培养和发展的机制,使高校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面对就业难这股“寒流”,哈尔滨多措并举,用好“政策链”,切实打好“破冰”攻坚战。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列入“百项惠民行动”是哈尔滨市今年力推的“六个一百”建设项目中的重要内容。“2009年黑龙江省有超过30万名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其中有一半在哈尔滨就业,而就业岗位较去年增加的比例很小。”哈尔滨市人事局局长夏秀成说。
及时出台宏观指导措施,最大限度地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向毕业生就业倾斜,缓解了哈尔滨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2009年应届毕业生王颖就是哈尔滨市优惠政策众多受惠毕业生之一。面临今年严峻的就业形势,王颖一度对找工作失去了信心。但作为“三支一扶”的毕业生,王颖享受到了哈尔滨市的优惠帮扶政策。“经过考试,我被招到哈尔滨市松北区松浦镇司法所,现在所在的岗位是扶贫性质的。如果没有政府的帮助和支持,我找不到这么好的工作。”王颖真诚地告诉。
哈尔滨市还在构筑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高效、便捷公益化服务平台上下功夫。“我们下大力气办好2009哈尔滨春季高校毕业生就业暨项目建设人才招聘大会,共有200多家企业参会,入场毕业生达6.7万余人。还先后组织近千家用人单位,到高校举办‘送岗位进校园’供需见面会,共接待2.7万余人次现场咨询。还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公益性服务日’、‘2009哈尔滨春季高校毕业生就业暨项目建设人才网上招聘会’等多种形式的公益性招聘服务。”夏秀成说。
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关键是要适应形势发展和社会需求,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哈尔滨市开展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登记,免费入库,采取多种方式向用人单位推荐,拓展就业空间。同时,加强就业见习基地建设,今年确定在哈尔滨市区提供6000个见习岗位。
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政府2009年“十大绩效工程”是黑河市面对就业难题挥出的一记重拳。“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由主管市长亲自抓,并向市直及县区下达了解决毕业生就业计划指标。”黑河市人事局局长茹伟说。
全市充分用好“政策链”,将“十条渠道”作为打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战役”的重要“武器”。规模派遣一批,开辟基层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鼓励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吸纳一批,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和科研单位接收一批,政府投资重点建设项目招收一批,扶持自主创业带动一批,开展人才交流合作输出一批,挖掘机关事业单位空编招聘一批,鼓励应征入伍选送一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储备一批。
七大产业和“三带十区”建设是黑河市2009年力推的主要吸纳高校毕业生的重点项目。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的博士李艳梅就是在此次的招聘活动中最终找到“娘家”的。“原本打算留在高校当老师的,但在网上看到了黑河市嫩江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招聘信息,让我动了心。现在的这个工作既能让我把多年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同时又能让我在实践中学到更多新鲜的知识。”李艳梅说。目前像李艳梅这样签约的高校毕业生已有上百名。
“天天有信息,周周有市场,月月有招聘会,季季有集会”是黑河市给高校毕业生的郑重承诺。“‘送岗位进校园暨黑河市2009年高校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已经作为一种常规形式被固定下来,‘民营企业招聘周’也深受高校毕业生的欢迎。”茹伟这样告诉。
落实援企政策
加快“人才兴安岭”建设步伐
“当前”“长远”两手抓助推经济发展
“五缓四减三补两协商”是黑龙江省实施“保企稳岗”措施的“解渴近水”。为了使企业有更强的市场生存能力和应对困难局面的能力,他们着眼长远启动“学科带头人梯队计划”,为全省经济发展构建强劲人才支撑。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黑龙江省面临着工业经济效益、外贸进出口额、财政收入等多项指标下降的考验,导致很多企业尤其是能源性、外向型的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企业的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关乎千千万万老百姓生存的根本。因此千方百计帮扶企业渡过难关、走出危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黑龙江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秦玉德这样告诉。
黑龙江省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让困难企业体会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关爱:已认定第一批困难企业近500户,为59户企业10292名职工缓缴养老保险费1426万元;为29户企业26887名职工缓缴医疗保险费3090万元;5个地市3个行业降低了社会保险费;共利用失业保险基金为118户困难企业、15.96万名职工发放岗位补贴1137.5万元、社保补贴2664万元。半年多以来,帮扶企业渡过危机的第一步措施已初见成效。上半年,部分行业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消费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回升,一大批处于倒闭边缘的企业都坚强地存活了下来,保住了数以万计的岗位。
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区、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等“八大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提出为企业重新定位发展战略、全面调整产品结构、实现技术升级以及管理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与之配套的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老工业基地改造工程、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工程等“十大工程”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大项目近千个,涉及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需求迫切。黑龙江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在全国率先启动的学科带头人梯队计划,多年来持之以恒不断完善,向着建设“人才兴安岭”的战略目标加快步伐。
“黑龙江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比较多,大型国有企业、军工企业比较多,应该在自主创新上有更大作为。学科带头人梯队建设,把科技攻关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把教育、科研、企业结合起来,抓住产学研相结合的关键,使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挥学科带头人作用,为我省各行各业培养、引进和稳定了大量高层次人才。”段余应说。
学科带头人梯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年轻科研人员冯国军带领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攻关,短短几年就主持育成了10个蔬菜新品种,并带出了一批青年科技骨干。齐齐哈尔市第二机床厂以学科梯队为龙头组成科研攻关群体,研发了国内领先的数控机床生产技术,使企业发展成为国家级数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90名科技人员跻身于国内一流数控铣镗床研发行列。黑龙江大学“国际贸易学”学科致力于中俄经贸关系研究,带头人赵传君教授通过理论研究形成了《关于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的政策建议》及其论证报告,呈报国务院后受到了温家宝总理肯定并责成商务部研究规划方案。
“目前,黑龙江省已有各类学科梯队1592个。其中,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梯队288个,带头人302人,后备带头人307人,梯队成员6249人。取得科研成果及获奖1679个,获专利561项;出版论著2111部,编写教材842部,发表论文27567篇。”段余应向提供了一组统计数字。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按照“一体三翼”的思路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服务体系,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伸入老百姓生活的“触角”,是“窗口”和“桥梁”。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体三翼”是黑龙江省深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新理念。所谓“一体”,就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本身。“三翼”,一是宏观政策研究职能,需要整合机构、精简人员,做到少而精;二是公共服务职能,以公开、透明、便捷、高效和优质服务为目标,努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三是执法监察职能,整合原人事、劳动保障职能,形成统一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执法监察和争议仲裁机构。“这‘一体三翼’,是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机构改革的目标,也为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公共服务平台明确了方向。”段厅长这样告诉。
“我们的目标是建立覆盖全省、惠及每个人、贯穿一生、公开透明、便捷高效、优质规范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为此要抓好两个载体建设。一是按照网格化的要求,建立遍布城乡的服务站点。对全省就业和社会保险22303名经办人员,要整合力量,加强培训,提高素质,改善条件,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二是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全天候、全方位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络体系,将就业创业、培训、工资、晋升和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服务,以及法律政策查询和人才供求信息等服务送到百姓身边。”
“六个到位”是大庆市开展基层公共保障平台建设的突出特点。“目前,我市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基本达到了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个到位,初步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方位覆盖的基层劳动保障服务网络,社区群众足不出户就能找到就业岗位在大庆市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大庆市劳动保障局局长杨德林说:“我市在街道、社区安装了‘金保工程’劳动力资源管理系统软件,将全市城镇劳动力资源状况全部录入信息库,实现了市、区、街道、社区就业工作四级微机联网管理。”
“送政策、送信息、送岗位、送技能、送资金”的“五送”活动在大庆市已是家喻户晓。从2003年开始,大庆市就开始组织全市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工作人员深入社区开展“五送”活动,先后上门服务15万余户,宣传指导劳动保障和促进再就业各项政策10万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30余万份。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七台河市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形象比喻。“要建设‘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就必须充分发挥最基层工作人员的作用。村屯协理员的作用可以说是‘四两拨千斤’。”七台河市劳动保障局局长鲁景波说。开展入户调查,及时、准确地摸清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和培训愿望,并将相关信息录入微机,建立全市劳动力资源数据库,这些都是七台河市村屯协理员的重要职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村屯协理员更是发挥了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标准化”是七台河市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又一大亮点。“我们根据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机构原有的成型经验,出台了适合乡镇、村屯劳动保障平台运行的工作模式,统一规范了乡镇、村屯工作图版、工作机构牌、人员胸卡、统一制定了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村屯劳动保障工作站的《办事须知》、《工作制度》、《服务项目》,制定了《农村就业困难群体援助制度》、《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流程》和《零就业家庭申报认定业务流程》。”鲁景波说。
无忧保采用专业的云+SaaS技术,推出“互联网+个人社保”的个体社保产品。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公积金缴纳咨询等业务。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