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失业保险早报:上海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长江三角洲前沿,自19世纪成为对外通商口岸后,就成为远东最繁荣的港口和经济、金融中心,也是近代亚洲为数不多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时至今日,上海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是商业和金融中心,是当之无愧的“东方明珠”。
正在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迈进的上海,肩负着面向世界、服务全国、联动“长三角”的重任,在全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个土地面积仅占全国0.06%、户籍人口占全国1%的城市里,完成的财政收入占全国的1/8,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的1/10,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占全国的1/4。
2008年,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这场严峻的考验,让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又是全国金融中心的上海受到极大冲击。从去年10月份开始,连续10多年经济以两位数增长的上海第一次遭遇了寒冬。经济增长速度急剧下降,GDP增速一度降至3%左右,就业形势空前严峻,企业招工逐月减少,登记失业人数不断上升。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九届市委六次全会上,市委书记俞正声指出,2009年可能是上海市多年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当时还有经济学家悲观地预言,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上海经济的影响是“回落快、恢复难”。到底怎么应对,这是个难题。
然而,上海人民在严峻的事实面前没有泄气,他们用自己不懈的努力给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今年,上海的夏天特别炎热,同样升温的还有上海的就业形势。最新数据表明,1-6月上海新增就业岗位32.26万个,6月份全市企业招退工相抵后实际增加就业岗位已接近两万个,人力资源市场招聘岗位数量已基本恢复到去年10月前的水平。还不仅是就业,进入二季度以来,上海多项经济指标都出现了逆势增长的势头,城乡居民收入、财政收入等事关国计民生的数据回升令人振奋。虽然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已基本降到了最低程度。
“恢复快”缘于“应对早”
21世纪的上海,早已是国际国内投资的一片热土,成为海内外资金、商品、技术、人才和信息的交汇枢纽。如今,每年有100多个国际性展览会在上海开启;平均每天有1400万美元的国际资本进入上海;世界著名的500强大型跨国公司中,有半数以上已进驻上海。开放的上海正是得益于这种顶立潮头的历练,不仅在危机来临时没有慌张,而且在危机还未完全显现时就已未雨绸缪。
上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应鸿庆说:“上海在去年10月份开始有金融危机的苗头,但是影响最大的时候是今年1月份,这比全国的情况大概晚了一个月。不过,尽管这样,我们还是提前采取行动,作了充分的调研和预案,做好各种准备全力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上海市就开展了就业、失业状况专项调研,通过对全市各类企业用工数量总体变化趋势的分析、对人力资源市场最新情况的了解、对典型企业状况的调查,充分掌握金融危机对本市就业的影响程度,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自去年4季度起,上海市还建立了就业状况监测月报告制度,对全市企业的岗位变化情况、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情况以及失业状况进行全面和实时的监测评估,每月形成分析报告,为及时研究制定针对性措施提供参考。
今年1月14日,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参加市两会专题讨论时说:“我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就是就业。”
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于应对金融危机稳定就业局势方面的书面意见和提案多达66件。
正是有了对就业状况清晰全面的把握和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上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在危机来临时才能做到心中不慌、应对有序。
“创新精神”应对挑战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面前,上海市不墨守成规、不怨天尤人,抓住主要矛盾,以创新精神应对困难与挑战。不少在过去认为一时突破不了的老大难问题被硬生生“攻坚”下来,应对危机的一系列举措应运而生。
2008年12月,上海市市长韩正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会议确定了“帮企业、保就业、促稳定”的工作思路,明确了应对金融危机,稳定就业局势的“1+3”工作计划,即:鼓励扶持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和稳定岗位、职业培训、就业援助三项特别计划。
稳定岗位的关键是帮助企业渡过难关。2009年3月24日,上海市出台了《关于2009年帮助困难企业减轻负担稳定就业岗位有关事项的通知》,对受此次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生产经营发生困难的企业,通过实施灵活工时、培训过渡、轮班工作、岗位共享、社保费缓缴以及岗位补贴或社会保险费补贴等临时性的特殊援助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尽量做到不裁员、少减员,稳定就业岗位。
位于金山区的某铸造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2000多名员工的企业,从去年8月份开始产品销路不畅,生产车间经常停工,企业出现亏损,企业经营者着急、员工心慌。在政府推出稳定岗位特别行动计划后,该企业申请被认定为本市首批特殊困难企业,5月份该企业按规定拿到了第一个月22万多元的政府岗位补贴,目前企业生产恢复正常,近几个月来没有裁减一名员工。
闵行区的上海金球房地产开发公司工会副主席董志国对说:“我们公司的农民工较多,基本都是来自梅陇、七宝、莘庄三镇的征地农民,从事建筑业。公司从去年年底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很大,可即使停工期间,我们也保证发给他们每月960元的最低工资,这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但是对我们来说压力的确很大,所以政府岗位补贴的政策出来后帮了我们一个大忙,是实实在在地帮企业渡过难关。目前,我们公司有169人申请了补贴,市里按照60%的月最低工资给予补贴,区里也有30%左右,这样就基本解决了这部分人的工资问题。”
截至6月底,上海市共认定“特殊困难企业”293家,市失业保险基金已为特殊困难企业发放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费补贴资金1422.6万元,补贴人数2.54万人。
上海市在《关于2009年加强就业援助稳定就业形势的若干意见》里,提出提高各类单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补贴标准。对用人单位吸纳经认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将一次性补贴的标准从现行的每人每年45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1万元。
家住普陀区的老黄今年被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后,很快得到推荐并上岗了,一家人又恢复了往日的欢笑。此前,老黄因工伤导致胸椎骨错位且患有高血压,失业在家。全家的主要生活来源全靠他爱人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去年遇到经济不景气,老黄找工作更加艰难。在今年上海市新的就业援助政策出台后,老黄被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才有了新的转机。
闵行区的政策在此基础上又给了就业困难人员一份尊严。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科科长周妙国向介绍:“我们区的‘暖冬’就业扶持政策里规定,企业录用经认定的‘双困’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残疾人员,按企业实际缴纳基数,给予企业和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全额补贴。区里向这些人员发放社会保险费补贴券,他们凭此交给企业,由企业拿券与区局进行结算。以前,我们的社保费补贴是直接由局里发放给企业,老百姓没有直观的感受,觉得跟自己没什么关系。现在这样做,就业困难人员手里拿着补贴券找工作时都理直气壮了,可以告诉用人单位如果录用我的话,社保费不用你们交。这大大提升了他们找工作的自信心。”
为大学生就业多方谋划
上海经济发达,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天堂。但金融危机袭来,也给今年上海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不小的困境。
4月2日,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九届市委七次会议上动情地说:“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促进就业工作的重点。这是因为他们为走入社会已经付出了很多努力,肩负了家庭和亲友的太多期盼,加之涉世不深、相对脆弱,更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帮助和支持。”
据上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应鸿庆介绍,今年上海市共有大学毕业生15.8万,目前就业率达到85%,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力争今年年末达到90%。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仍能达到去年的水平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上海市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准备了6个专项计划:引导升学、教育卫生人才、就业项目拓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见习、就业援助。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就业。同时以社区为单位,组织开展2009届毕业生就业摸底情况调查,要求各区县职介所、人才服务中心对辖区内的未就业毕业生给予专项就业指导和推荐服务,落实托底安置责任。
家住浦东花木街道的小丁是今年的应届毕业生,父母都是残疾人,在言语交流上有严重的听力障碍,只能依靠做点简单的临时工赚点收入和政府有关补贴维持家庭开支。今年6月底,小丁也一度陷入就业难的困境,家里一筹莫展。花木街道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得知小丁的情况后,立即把她作为重点帮助对象,一有合适的招聘机会,便第一时间告知并鼓励她去应聘,同时街道也请浦东职业介绍所的职业指导员帮助推荐岗位。“每个星期我都会接到职介中心推荐工作的电话。”小丁说。现在,她已被一家知名的沪港合资公司录用。
职业见习曾经是上海市的创举,现已在全国推行。今年面对前所未有的就业困境,上海又继续完善了这一做法。徐汇区就业促进中心副主任张静芳说:“以前我们只有企业做见习基地,但是今年鉴于越来越多的需求,本市把部分事业单位也列入了见习的范围,8月份以后我们区将启动7个街道的社区岗位见习。”上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就业处李国虹说:“我们今年全面启动了见习岗位招聘活动,落实了3万个见习岗位,而未就业大学生是2.3万人,可以确保暂时未找到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只要有见习需求,都能通过6个月到1年的见习过渡,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职业技能。”
创业带动就业无疑是当前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招妙棋,但是它的瓶颈在于创业者筹资难。上海市在这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前年大专毕业的创业者小邢创办的网上超市开业已经数日了。由于家境不宽裕,加上他只工作了一年积蓄不多,准备创业时他就遭遇了启动资金不足的难题。他说:“幸亏及时拿到这笔3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我的网上小店才得到顺利开张”。小邢享受到的创业前小额贷款担保政策是今年上海新推出的一项创业政策。根据这项政策,符合一定条件的意向创业者,可申请创业前小额贷款担保,担保贷款金额最高为10万元,担保贷款期限最长为一年。新政策还将个人免担保贷款额度从之前的7万元提高到10万元。这无疑能解决不少创业者初期创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此外,上海今年还出台了初创期内的创业组织享受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创业园区房租补贴,意向创业者可参加创业培训等政策。今年1月-6月,全市累计帮助成功创立创业组织7687家,创造就业岗位3.8万个。
世博会带动沪上就业
应鸿庆副局长在谈到目前上海市的就业状况时说:“客观地说,现在我们的各项统计数据环比是在逐渐好转,但是同比依然不能乐观。举个例子,6月底登记失业人数为27.04万人,比2月份减少了4000人,但是跟去年同期相比多了1万人。如果要判断下一步就业形势的话,首先要看经济形势的发展如何,同时一定要把就业这根弦绷紧,把已经实施的政策作一个效果评估,再决定出什么新招或者保持什么好措施。”
不过有一个利好消息仍然会让每个人感到兴奋,这就是明年世博会的举行将给上海的就业带来生机和活力。
来自上海大学法律系三年级的张军玲说,置身在2010届毕业生的茫茫求职大军中,她最大的信心就来自于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今年年初,上海市人大代表,同样是一名大学生的浦栋麟拟写了一份《关于发挥世博会效应缓解上海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建议》。根据浦栋麟的分析,如果常设性的志愿服务岗位可以更多面向应届毕业生招收的话,可以直接缓解数千名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而世博会期间,上海需要10万名世博园志愿者和100万名城市文明志愿者。可想而知这其中蕴藏着多大的就业潜力。
其实世博会不仅对于2010届毕业生来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就是对整个上海市的青年就业都具有深远意义。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上海世博会最有利于“2030”一族的就业。“2030”是指年龄在20到30岁之间的青年求职者们,他们的学历多半是大专或本科,由于初出校门缺乏工作经验,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遭遇这样那样的困难。而2010年世博会为上海市特别是浦东新区带来了大批就业岗位,也为这些“2030”一族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遇。今年1月,三林世博功能区域就与世博园区内的锦江世博公寓酒店、上海世博洲际酒店等3家酒店,签订了“就业框架协议”,预订了1500个适合年轻人的岗位。
也许这些岗位很多是暂时性的,但是这样的工作经历无疑为他们以后的就业补上了“经验”这一课。
大上海,这颗东方明珠,在应对金融危机和迎接世博会盛事的过程中,用其熠熠光辉,吸引着亿万双目光的注视。
无忧保采用专业的云+SaaS技术,推出“互联网+个人社保”的个体社保产品。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公积金缴纳咨询等业务。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