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保失业保险早报:巍巍高山、蜿蜒江流,环抱着3000多年历史的西南明珠重庆。巍峨的大巴山铸就了重庆男儿热情似火又坚韧豪迈的性格,奔流的长江水塑造了重庆女儿柔情似水而又英气勃勃的风姿。重庆人用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勤奋灵巧的双手把昔日的区域商业中心发展成了今日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将连接中、西部的港口城市发展为目前中国行政辖区面积最大的中央直辖市。
当金融危机来袭,重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不等不靠,上下齐心,多条措施并举,带领群众飞渡一个又一个暗礁险滩。
行动早、政策全。重庆市投入10亿元专项稳岗促就业基金惠泽群众。通过缓缴、降低社保费率帮助企业减负23亿元,使企业裁员人数下降了32.09%,裁减人员企业户数下降了33.33%。多项帮扶城乡劳动者政策,短短数月,就使重庆市新增就业人员10.02万人,95.6%的返乡农民工348.2万人实现了再次转移。
狭路相逢勇者胜。在危机面前,重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打了一场漂亮仗。
削平洪峰——返乡潮中巧“导流”
重庆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3000多万人口中有近2/3的人生活在农村,山高路远、生活艰苦,不少村民为了补贴家用都外出务工。金融风暴一来,他们首先感受到阵阵寒意,返乡回流农民工就达365万人。
龙沙镇黄金村8组的村民陈永均,17岁就外出打工,通过多年的努力好不容易在湖北开了一家餐馆,正当日子好转之际,却遇上了金融风暴。餐馆的生意日益冷清,甚至面临亏本的境地,无奈之下,他只得关闭了餐馆。想打工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回到老家面对早已荒芜的田地,陈永均欲哭无泪。
面对难题,重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群策群力,早早行动起来,急群众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从去年10月开始,重庆市就建立了返乡农民工统计监测制度。重庆市万州区率先建立了返乡回流农民工动态监测“周报制”,各村组每周报告1次返乡回流农民工情况。及时掌握返乡农民工家庭、年龄、技能、就业愿望等情况。
“返乡农民工主观上愿意打工,只是不知道去哪里打工?就业工作的关键是解决信息的对称问题,劳务信息平台的成功搭建既是解决金融危机的重点,也是统筹城乡就业的重点。”重庆市万州区区委常委、区劳务办主任汤志光对说。
应对危机贵在创新思路。万州区就业服务管理局副局长严荣平介绍:“农民工在就业上比较习惯人际传播,信赖自己身边的人,我们就搞移动式劳务输出基地。”之所以称为移动式劳务输出基地,因为该基地的核心力量就是外出务工人员中的能人。由外地务工人员中的能人去联系中心城市的就业岗位,许多能人本身就是在外地创业成功的老板,还有不少是各个公司的骨干,有他们的帮助,能解决不少的就业岗位。新田劳务输出基地的能人谭孝沛,在江苏常熟市一家造船厂担任部门副经理,他自己是一个老党员,多年来他一人就为基地安排了近400多重庆人就业。这次金融危机,谭孝沛又主动请缨发挥起他的巨大作用。
移动式劳务输出基地,除了拓展劳动力的输出渠道,还承担起为农民工维权,流动党支部建设等各项服务。
此外,万州区还建设了一个覆盖广泛的就业网,该网一边连接了全国各地的就业信息网络,另一边连接着万州区有关政府机构和52个镇乡、街道社保所以及183个社区和100多个行政村,每个社区都设立了一名社保员,448个村设立了就业指导员。哪儿有了就业消息,都能及时送到农民工手中。
人际网加英特网,多路径运行打开农民工就业新天地。短短数月,万州区3万多返乡农民工,已有2.4万人就业,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近80%。
应对危机贵在挑战自我。除了为农民工搭建就业畅通的桥梁,针对有创业意识或能力的农民工,重庆市也采取了多项措施。重庆市就业局局长范伟华介绍:“重庆市将对个人提供最高8万元的贷款,而对农民工参加创业培训,则可以获得每人1000元-1500元的补贴。吸纳农民工达到一定人数和比例的返乡创业重点企业可得到45万元以下,人均1.5万元—2万元贷款的贴息。重庆市还将建立20个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每个园区都将获得50万元开办经费。”
陈永均在人社局的组织下参加了创业培训,培训不但培养了他的创业意识还提高了他的创业能力。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他打算开一个生猪养殖场。人社局的工作人员又帮他联系了畜牧站技术人员对他跟踪指导。现在,陈永均的花园式生猪养殖场建设得红红火火。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与陈永均有类似经历的是返乡农民工陈子福。他在东莞一家服装厂打工,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效益每况愈下,陈子福只得回到重庆。一开始他在主城区附近打工,一连换了多份工作却始终不太如意。生存的压力、生活的困惑让他看不到希望。后来在就业指导员的鼓励下,他参加了重庆市的创业培训,深受启发,决心开办一家养兔场。一只兔子从养大到卖出周期仅为两个月,资金周转很快,而陈子福现在每个月就能销售免子100—200只左右。陈子福说:“我想对那些和我经历相似的人说,困难总是没办法多,很多以前看起来不行的事,其实大胆试一试,说不定就成了。”
据统计,重庆市1—6月开展创业培训6500多人,已完成全年计划的65%。
应对危机贵在全力投入。为了促进农民工就业,重庆市投入两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岗前培训、创业培训、农民工小额担保贷款、驻外劳务办机构建设等等。
重庆市人社局副局长卢建辉介绍:“重庆市对返乡农民工开展岗前培训,给予每人600元的补贴。而对在岗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补贴标准也提高到每人600元。返乡农民工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给予2000元学费和生活补贴。如果农民工初次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和专项能力考核的,鉴定费和考核费财政补贴标准提高到80%。”
农民工周红英表示:现在最迫切的需求是找到一份工作。自己去年11月在玩具厂被裁主要是因为一没技术二没学历。现在可好了,政府出补贴让我们培训。为了今后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自己一定要去参加培训。
日前,重庆市中梁镇58名返乡农民工参加了由重庆市沙坪坝区就业服务管理局主办,重庆雁山机械制造、重庆鑫座鹏辉汽配有限公司承办的订单式岗前培训。两位公司的负责人均表示,培训合格后,这些农民工通过技能鉴定后,将全部安排就业。
今年1—6月,重庆市就有5.2万名农民工参加了在岗技能提升培训,2.54万名农民工参加了岗前培训,很好地提高了就业核心竞争力。
拯救企业——既“输血”也“造血”
据统计,重庆市近9成新增劳动力都进入企业。企业是吸纳就业极其重要的部门,保住了企业就维护住了其背后的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危机来袭,更应早诊断,早预防。重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去年秋季就建立了企业裁员监测机制。
企业急需“输血”,企业更需要减负。重庆市人社局副局长卢建辉告诉:“对此,重庆市首先是实施了稳定岗位补贴和待岗培训补贴政策。给企业输送急需的养分。对参加失业保险并缴纳失业保险费的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生产经营困难而未裁员的,根据具体的困难程度给予稳岗补贴。对符合享受稳定岗位补贴政策条件的企业组织待岗培训的,每人300元以内,按培训成本的50%给予企业待岗培训补贴。
长安汽车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南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等42户在今年1月份未裁员的困难企业,获得了重庆市首批共364万元稳定岗位补贴。这让苦苦挣扎的企业喘了一大口气,也让他们有了审视自己、调整自我、重新迎战的珍贵时机。
今年1—6月重庆市运用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为困难企业落实稳定岗位补贴3795.3万元。此外,重庆市还落实待岗培训补贴1000万元。
“输血”与减负双管齐下才能为企业在艰难时局创造更好的生存空间。重庆市人社局副局长周平介绍:“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市从2008年12月1日到2009年11月30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费率缓缴5个百分点,先只暂缴15%。而我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企业缴费费率降低两个百分点,从原来的8%降到6%,参保人员待遇不变,预计可为企业减负23亿元。”
重庆市人社局医疗保险处工作人员石沁回忆:“去年12月份,基层单位和我们办公室电话都被企业人士打爆了。他们争相跑来咨询,大家对此十分欢迎。”
重庆市嘉陵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袁义军告诉:“重庆市的汽摩企业、钢铁制造企业和煤矿企业等受金融危机冲击很大。嘉陵集团作为一个老牌国有企业,退休人员较多,企业负担很重。这次政府能出台这样的减负政策真是雪中送炭。”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企业不进则退,慢进也退。在政府的“输血”减负双组合帮助下,企业稍事休整后,将靠自身的实力去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重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用他们的实际行动为企业赢得了生存的转机。
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展才华
重庆今年有12.9万名大学生毕业,比去年增加了17000人。往日吸纳就业人数的大户民营企业,受金融危机等各种经济因素的影响,在接收高校毕业生上状况不佳。重庆市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第一招:筑一条路,搭建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平台。重庆市沙坪坝区统筹就业科科长谢红介绍:沙坪坝区大力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养老服务、医护服务、社会保障等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三支一扶”等就业计划。24个街镇、119个社区、79个行政村至少选聘一名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困难家庭毕业生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践工作。充分实施“高校毕业生充实社区服务项目”,组织510名高校毕业生到区人力资源市场和基层社会保障服务所实习,每人会得到每月500元的生活补贴。将有132名同学会被录取。
大学生鲁跃玲,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沙坪坝区招聘劳动保障协管员,就前去应聘,现正在社区实习。她告诉:班里有4个同学选择做了村官,现在到基层工作成了同学们就业的新选择。她刚开始还以为劳动保障协管员工作是大妈大嫂们做的无聊工作。等真接触后,她才发现里面的学问可不少。对政策的理解,以及和人打交道的学问,要学的东西还很多。不知不觉中,鲁跃玲从心底里对这份工作产生了兴趣。
重庆市计划5年内选派3.25万名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及建制村工作,目前已有9788名高校毕业生通过这些计划到镇村实现就业
第二招:擎一片天,落实就业帮扶政策。重庆市投入两亿元专项资金,将高校毕业生纳入就业扶持范围。对吸纳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并和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企业,对企业为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给予补贴。
重庆市还在小额担保贷款基金中设立1亿元的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基金,对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提供小额贷款和100%贷款贴息,并提供创业培训,开业指导、项目开发、跟踪服务等。
大学毕业生石维佳参加了重庆市沙坪坝区就业局举办的创业培训班。丰富的创业知识、成功人士的经验分享、对国家相关法规的了解,促使她有了开窗帘布艺装饰店的想法。
在初夏和煦阳光中,她的窗帘小店开张了。
谁知,金融风暴席卷,楼市低迷,刚开张的窗帘店销量狂降40%。对突如其来的打击,石维佳一时不知所措。后续服务专家志愿团对她的情况跟踪了解后,马上支招,让她申请小额贷款,增加流动资金,渡过难关。
现在已经成功渡过难关的石维佳感激地说:“谢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的同志,谢谢所有雪中送炭的朋友们。”
第三招:架一座桥,畅通就业渠道。重庆市在西部建立了第一家国家级专业性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定期开展重庆市大学生人才交流节活动。
重庆市人社局副局长卢建辉介绍:“重庆市依托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和街道社区保障工作机构,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职业指导和介绍等一站式服务;还选派了职业指导师到高校对高校毕业生开展职业指导;举办了高校毕业生双选会和‘2009找准定位、赢在职场’的高校巡回演讲活动。”
“对失业大学毕业生我们还提供专门的一对一就业援助服务。2008年底本市结存登记失业大学毕业生2430人,今年1到4月就指导和帮助了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2003人。”
多重努力下,截至2009年6月底,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1%。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奔腾不息的长江水,无论经过多少险滩,无论遇到多少礁石,最终都会成功汇聚到汪洋大海。重庆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面对金融危机的风浪冲击,屡出奇招,化危为机,在危机中护航群众,让群众安适少忧;在危机中维护稳定,保护地区经济增长势头;在危机中寻找机会,实现了自身更大的发展。而未来,重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将满怀信心,承载着美好的希望和嘱托,抵达新的彼岸。
无忧保采用专业的云+SaaS技术,推出“互联网+个人社保”的个体社保产品。用户只需要关注无忧保微信号,即可在线进行个人社保、公积金缴纳咨询等业务。
小编有话说:谢谢这么优秀的你来看文章,有什么想对小编说的尽管来吧,大家的支持就是我们的动力,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疑问,欢迎吐槽,社保生态圈群:248069515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