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统筹起步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为重点
新时期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最早可以追溯到1982年四川省自贡市尝试的社会统筹。经过长时间的经验总结,国家开始着手对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1991年6月26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标志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由自发的试点过渡到有组织的改革设计阶段。
《决定》要求改变养老保险完全由国家、企业包下来的办法,实行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职工个人也要缴纳一定的费用。
1995年3月1日,国务院在颁布《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家[1995]6号)的同时,下达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实施办法》之一、之二,对花样繁多的设计模式进行了归类。1995年12月29日,《劳动部关于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正式出台,使得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进入规范化的操作阶段。
随后跟踪一年来的实践,国家计委社会发展研究所社会保障研究室完成了《关于统一全国养老保险模式的研究》。该课题报告于1996年3月31日得到朱镕基总理的批示:“请有关部门(包括体改委、劳动部、中财领导小组办公室)座谈一下本文。我认为应该尽快总结国务院通知发布以来的改革经验,能够完善、并轨最好。”该项研究成果,直接推动了《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文)的及时出台。
截至1996年底,全国共有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5个系统统筹部门出台了以“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为模式的改革方案,有20多万名退休职工按新办法领取了养老金。
集体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费用统筹达到2000多个市县、非公有制企业开始逐步纳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范围。此外有11个部门实行了行业统筹。一般企业缴费水平为工资总额的21%左右,个人缴费水平为工资总额的3%左右。
1998年6月,《国务院关于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正式出台,将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原邮电部部分)、水利部、民航总局、煤炭局(原煤炭部)、有色金属局(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国家电力公司(原电力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原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部分)、银行系统(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保集团)、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组织的基本养老保险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
该通知要求加快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1998年底以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区、市)要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以下简称省级统筹),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调剂机制,调剂金的比例以保证省、区、市范围内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