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重阳节是第一个法定的老年节,之所以设置这个节日是基于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实以及呼唤全社会关注老年人养老等问题。但是,不容乐观的是,在当前的实际生活中,公立养老机构“十年等一床”、民办养老机构价格高居不下,养老护理“多收老人多亏本”、医养长期“脱节”,养老金“多轨制”多年难并、异地医保进展缓慢,未富先老的中国面临着重重养老困局。
“一床难求”的养老院
收费便宜的公立养老院“一床难求”,民办养老院价格高昂,近年来,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与养老服务设施发展缓慢的矛盾,在“夹心层”家庭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记者调查发现,一方面,不少条件较好、收费便宜的公立养老院需要“十年等一床”;另一方面,民营养老院提供服务的价格高居不下,与其在夹缝中生存的尴尬地位分不开关系。
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占总人口的14.3%,而目前我国各级养老机构的床位仅有410多万个。近2亿老龄人口“抢”400万张床位,平均近50个老人才能“摊”到一个床位。
对“夹心层”家庭来说,进入公立养老院几乎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北京市首屈一指的第一社会福利院有养老床位1100张,只向拥有北京市户籍的老人开放,而排队等待入院人数超过1万人。以此计算,即使是一年轮换一次床位,进入第一社会福利院也需要十年时间。
养老保险“并轨”难
养老金“多轨制”多年难并,异地医保至今多停留在省内和城市间级别,本应给老人“托底”的养老保险不保险,给未富先老的中国带来了难题。
中国社科院发布《2012社会保障绿皮书》中显示,目前我国以养老、医疗为代表的社会保险,分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企业职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等多种制度,不同养老保险制度的养老金待遇差别较大,在福建厦门的被访者中,同一月份领取的养老金最低仅为200元,最高为10000元,相差50倍。
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苏云说,解决“养老金多轨”问题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不仅考虑退休养老制度本身,还要有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工资分配制度、财政体制改革相互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