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将至,即将迎来家人团聚的6旬老人李先生有点忙。9月13日了解到国务院公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李先生就在盘算自己的两套住房,可将其中一套用于“以房养老”。但其从业内人士了解到的以房养老产品设计来看,门槛颇高。
市民、机构均有顾虑
上海银行与建信人寿保险明确表示合作研究“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业务,目前已在探讨中。另外中信银行也曾试点推出有关产品,对房产估值的六成进行抵押,每月利息大概是基准利率略微上浮。“以房养老”离我们越来越近。
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理事长孟晓苏根据国外标准的“抵押式以房养老”计算得出,如果老人以评估价值200万元的房屋参保,每月大约可得到1万元。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果办理10年期100万元的按揭贷款购房,按照当前基准利率6.55%,采用月均还款较少的等额本息法,每月月供大约1.138万元。
虽然支持者认为以房养老,使得老人的住房资产发挥了居住和融资的双重功能,但除了前面计算的借贷金额不对等、看不出实际的优惠之外,产权归属、升值收益等也是市民集中关心的问题。
“我咨询了有关保险公司,如果真要以房养老,一旦本人去世,金融机构获得房屋的产权,进行销售、出租或者拍卖,所得资金用来偿还贷款本息,享有房产的升值部分。”李先生告诉南都记者,这样一来,若房价出现大幅上涨,本可享受的收益就全落在金融机构手里了。
广州盈瀚投资总经理助理于杰接受南都记者采访表示,还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房价下跌,保险机构也将自行承担风险。这方面,针对风险的再保险产品设计还远远不够,打消了一些银行和保险机构的积极性。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