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近期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养老金“双轨制”终将并轨的表态引发了广泛关注。专家认为,目前分割的养老金制度格局尽管有其历史原因,但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与社会公平正义相悖。从现实情况看,实现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对接已经条件具备,建议在明确目标与方向的条件下,不再试点,直接迅速启动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养老金待遇差别大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职工养老金“双轨制”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两者终将“并轨”,国家正进行顶层设计。
对于这一表态,不同群体持有不同态度,这种分歧在现行两套制度存在巨大待遇差的背景下尤其明显。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目前我国企业职工平均养老金替代率是45%。替代率是劳动者退休时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它是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之一。“替代率45%意味着退休金是退休前工资的45%,但是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的替代率能达到80%至90%,其中,公务员比事业单位还稍高一些。”
但这一差距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事实上,它是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特殊产物,由于不同用工性质的人员采取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企业职工由企业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并最终参与到“缴费型”的养老保险制度中,而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由国家财政统一发放。
但是,随着公众对养老金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双轨制”的弊端也逐步凸显出来。同等学历、同等职称、同等职务、同等技能、同等贡献的人因退休时的单位性质不同,退休金也不同。有统计数据称,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标准远远高于企业退休人员,差距大概是二至五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