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十二五”规划时间表,有两年半的时间,基础养老金需要实现全国统筹。在真正意义上的省级统筹尚未做实的情况下,在这么短的一段时间来实现全国统筹,考验决策的智慧。
上周公布的统计公报说,全国31个省份和在新疆的生产和建设兵团已建立省级养老规划制度,但事实上,只有几个省份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一的收入和支出,大部分省份仍停留在县级统筹,导致全国多达2000个统筹单位。自1991年以来,中央要求加快改善的整体水平,在过去的22年中,养老仍然是在县市统筹基础。
记者查阅近年来发现的养老保险文件,政府在提高养老金统筹层次的表述上发生了细微变化。 2010年通过的《社会保险法》规定,“基本养老金”逐步实行全国统筹,此后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社保“十二五”规划,和今年的经济改革的重点工作,都将“基本养老保险统筹”改为“基础养老保险统筹。”前者是由单位统筹和个人账户两部分组成,而后者仅指单位统筹的20%。也就是说,养老金全国统筹的范围“缩水”了,并且在未来一段时间的个人账户的范围将继续留在当地管理。
-
然而,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教授褚福灵认为,个人账户代表个人长期储蓄,一旦的“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这两个合并成“基本养老金”并不难。
中国学院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世界社会保障郑秉文坦言如何实现真正的全国统筹或省级统筹这些目标的做法仍是无解的。实现全国统筹的关键,是明确养老金中央政府的权力,中央政府应该有这样的担当,否则提高统筹层次将永远走不出“叶公好龙”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