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养老
“借鸡孵蛋”促养老机制创新


“借鸡孵蛋”促养老机制创新 2015年1月18日,合肥市举办首届社会创业大赛,共计22家社会组织获奖。其中,有3家养老服务机构分别获得5万元的资金,并入驻庐阳区社会组织创新园接受培育。
创新园是合肥市首个市区层面的社会组织孵化基地。该园区通过创业大赛的形式,每年选拔一批社会组织入园进行培育。在养老机构培育方面,园区运营机构将养老服务内容细化成具体的项目,并指导入园的养老机构执行,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其服务能力。这也是养老社会组织孵化的一个新思路。
构筑孵化平台,培育养老组织
所谓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其主要功能是为初创期的社会组织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在硬软件方面提供支持,帮助其成长为成熟的专业化的社会组织。目前,我省养老服务机构数量有限、服务水平有待提升,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需借助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扩充服务队伍。
“承接养老业务的社会组织较少,养老服务可选择余地就不大。 ”合肥市庐阳区逍遥津街道副主任朱先锋告诉记者,2013年,该区引进了一家养老服务机构,承担养老服务工作。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养老机构单一,没有竞争对手,在服务理念、质量方面存在缺陷,一些老人的个性化养老需求,无法全部满足。同时,老人们对养老机构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我们在社区统计养老需求时发现,老人们对养老机构并不了解,对需要哪方面的养老服务,更是无从谈起。 ”庐阳区介护社区服务中心执行主任王洪亮坦言,养老机构在社区还需要加强覆盖。
2014年,合肥、铜陵、淮北三市被民政部审核确认为首批“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培育网络,成为示范区的发展目标,也为解决养老服务不足的问题带来了契机。
2015年1月,庐阳区社会组织创新园在逍遥津街道红旗社区投入运营。与以往政府直接参与社会组织孵化工作不同的是,该区从上海引进第三方运营机构—恩派公益组织,借助他们成熟的社会组织孵化模式,直接托管运营创新园。按照双方签订的协议,恩派将用3年时间,为庐阳区孵化出包括养老在内的60多家社会组织,并培养一批业务骨干,进一步扩大服务基数。而在政府层面,庐阳区通过建立园区管委会的形式,对运营机构实施监督和管理,并协调解决社会组织孵化所需的政策、资金等问题。由于园区位于社区内,接受培育的养老服务机构可以此为 “训练场”,直接服务社区居民,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细化养老项目,强化服务规范
记者了解到,与国内一些发达地区相比,我省社会组织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养老类社会组织,需要时间来逐步培育和完善。
“广东东莞社会组织分工很细,一个社区就有数十个社会组织,可以满足社区内不同群体的需求。 ”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负责人高志强说,他们正在实施的公益孵化器项目,就是旨在培育专业化的社会组织,满足多样化需求。
公益孵化器,是通过社会创业大赛的形式,挑选一批具有成长潜力的社会组织进入园区,并进行测评、注册、评估、服务内容梳理等方面的业务指导,从初创到成熟“出壳”,为期一年。在养老社会组织培育方面,主要是结合入园机构实际,制定服务项目,将项目执行和培育指导衔接起来。
怡康暮年关怀中心、介护社区服务中心和合肥义工团3家养老机构,是首届社会创业大赛创盈奖得主。他们在入园前,各自从事老人健康咨询、老人安全防范和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等方面的服务工作。入园后,原有的服务内容都进行了修正。暮年关怀中心负责人丰效思告诉记者,他们在园区指导下,将在江苏苏州实施的社区健康小屋项目移植过来,建立老人健康档案、开办养生知识讲座。王洪亮则注重老人防诈骗方面的工作。合肥义工团马上要在红旗、义仓社区实施关爱银丝项目,为7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理发服务。
“让养老机构在社区实地开展服务项目,创新园给予资金支持和业务指导。如果遇到了瓶颈,园区还会对机构进行能力建设训练。 ”高志强说。资金的使用,也是根据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考核后,再拨付给养老机构,以此来约束和规范其服务行为。创新园还针对老人养老需求,准备设计一批服务项目,向庐阳区申报项目资金,由辖区内的社会组织认领和实施,园区再给予指导。
目前,社会组织创新园运营时间不到半年,入园养老机构的项目实施还处于准备阶段,孵化器的效果如何,仍需要时间来检验。
资金来源不足,亟待多方扶持
我省提出,要建立健全孵化基地,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发展亟需的社会组织,大力支持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活动。这在政府层面上,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记者采访中发现,眼下一些处于孵化期的养老服务机构,在发展过程中主要面临着经费紧缺的问题。如何拓宽资金来源,成为了解题的关键。
恩派公益组织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全国用于社会组织发展的费用为4000亿元,实际花费达到6000亿元,多出的2000亿元主要靠社会组织自身来消化,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
“虽然通过社会创业大赛,获得了相应的奖励,但要实施养老项目,还是不够用。我们开展老人安全讲座,请专家学者和志愿者服务队,都需要一定的补贴。交通费、餐费、宣传费,也是一笔开支。 ”王洪亮细细一算,觉得在资金上还是有缺口。针对经费问题,恩派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会将园区内社会组织反映的问题,以周报的形式反馈给区政府,寻求资金上的支持。不过,仅靠政府投入仍然有些单薄,还需要借助社会力量。丰效思说,他们在苏州的社会组织,主要通过资金对接来解决经费问题,“当地政府会组织企业与社会服务机构进行对接。每个机构的服务项目名称、内容和所需资金,写得清清楚楚,由企业自愿认领一项”。而合肥义工团尝试采取众筹的方式,鼓励团内成员进行小额资助,以弥补服务项目可能存在的经费不足。
“合肥市目前还缺乏资助型的基金会,企业的投入也很有限。这主要是做公益的意识不强,需要培养。 ”一些养老机构呼吁,希望政府能够加强公益事业方面的宣传,引导愿意做公益的企业、基金会与社会组织对接,包括资金、人才方面,共同营造良好的公益氛围。
此外,在机构注册方面,我省也提出了要适当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登记手续。这对于正在创新园内孵化的养老服务机构尽快“落地生根”,及时获取项目资金,无疑是一个福音。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