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绪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80岁以上老年人达2099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57%。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农村“空巢化”现象加剧,老年人留守农村,低龄老年人不得不独自赡养高龄老年人,高龄老年人养老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老人养我小,我养老人老”,千百年来,“养儿防老”这个不成文的行为准则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养儿不再能防老已成社会现实。随着农村“空巢化”现象加剧,使得一些低龄老年人不得不独自赡养高龄老年人。“老人养老人”这种尴尬状态是现实的无奈,也暗含着令人心疼的现象——农村养老难。 的确,“老人养老人”现象源起于“空巢化”。随着城镇化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或务工或经商。走出去的人又很少回来,村庄里剩下来的只有以妇女、儿童和老年人为主体的农村留守群体。这样必然会形成一种“老人养老人”忧伤和惆怅——哪怕自己也是老者,却依然要承担着家庭赡养的责任,甚至顾不上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 当儿女满堂、子孙绕膝的传统生活习俗越来越鲜见,家庭养老的功能也愈发有限之时,需要政府“接棒”。应该说,这些年来,各级政府在如何让广大老年人老有所养问题上,是用了真情真心,也做了很多扎实有效的工作的。就农村老年人而言,比如实行“新农保”、老年补贴和养老院养老等,但每月领取并不高的农保和养老院“一床难求”,显然无法满足农村老年人养老需要,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老有所养”的问题。 给老年人一个安详、和乐的养老环境,让他们老有所养,这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毕竟,他们也曾年轻过、奋斗过、付出过;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有老去的一天。要改变“老人养老人”的现实状态,一方面,作为子女要更多承担起赡养义务,起码要安顿好老人,不让老人“空巢”。另一方面,国家和政府要承担起更多责任,公共财政和服务体系要向农村倾斜、向农民倾斜,以满足农村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只有靠“私力救济”和“公力救济”联手补位,“老人养老人”状态才可以得到改变。 |
标签: 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