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今年已经90岁的老太太,71年前因战火祸乱被迫远嫁他乡,从此与亲人们失去了联系。如今,年事已高的她膝下子孙满堂,虽然晚辈们对她非常孝顺,让她衣食无忧地安度晚年、尽享天伦之乐,但这仍割舍不了她心里满满的乡愁。她渴望有生之年能回到阔别70多年的家乡看看,与魂牵梦绕的亲人团圆。 龙南县公安局民警走访过程中,偶然得知辖区这位老人的故事,为了帮老人找到故乡、亲人,根据老人提供的线索向龙南县兄弟单位请求协查。在两地警方以及社会热心人士的帮助下,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最终确定老人的故乡在大余县新城镇周屋村坝里小组,并在那里找到了她的亲人…… 文/许崇任 明康平 小编廖世杰 九旬老人的寻亲梦 2016年10月上旬的一天,龙南县公安局里仁派出所教导员廖晶星在辖区里仁镇宏湾村罗家小组一带走访群众时,了解到这一带有一位名叫朱三妹的高龄老太太,家乡在大余县新城镇,71年前因为战乱,时年18岁的她与亲人失散,幸遇一位好心的盐贩挑夫将她收留,带她到龙南县里仁镇宏湾村罗家屋场一带避难,不久便嫁给了当地一个后生为妻。从此,她在这里扎根安家务农谋生,并先后生育了3儿3女。 之后,朱三妹一直在打听家乡的音信,无奈她和丈夫都不识字,不仅不会写信,而且记不清家乡的具体地址,加上家境贫困等多种因素制约,使她此后数十年来一直未能返回故乡与亲人团聚。廖晶星在朱三妹家走访时,亲切地与老人嘘寒问暖唠家常,引导她仔细回忆有关自己的更多往事。民警想了解掌握到老人更多准确的信息,然后帮助她圆寻亲梦。 朱老太说,她本来叫周叶姑,父母生育了三男两女,她排行老三,上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下有两个弟弟。生父名字记不起了,只记得生父的胞兄叫周绍单。生父家去新城镇上要过河,亲姐姐在她未远离家乡时,嫁在新城飞机场附近吴姓人家。自己10岁时因家境贫寒,过继给了新城一朱姓人家当女儿,从此改姓名叫朱三妹。她未离开家乡时,父亲就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养父的朱家已没有直系亲人只有堂亲了,她最想寻找的是自己在大余县新城镇亲生父母这边的亲人…… 听着老人的诉说,廖晶星握住老人的双手深情地说:“老人家,您要多保重身体,我会想尽一切办法,帮助您找到亲人。” 两地警方接力寻亲 回到派出所,廖晶星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老人一把年纪了,要尽快帮她找到家人。否则,她会终生遗憾的。” 很快,廖晶星向大余县公安局发出了协查请求。大余县副县长、县公安局局长陈伟生了解情况后,当即指示该局副局长、新城派出所所长肖振东,要求肖振东和所里的民警尽最大的努力帮助老人寻找亲人的下落,尽快帮助老人圆寻亲梦。 之后几个月,新城派出所民警在走访群众时,特意在新城镇一带调查了不少有朱姓的村落和朱姓人家。按照龙南警方提供的相关信息,大余警方详细地向当地朱姓村民反馈,希望大家帮助提供线索,尽快帮助老人了却心愿圆寻亲梦。民警所到之处,都得到了朱姓村民的热心积极配合,无奈朱三妹背井离乡70多年,加上她当年过继给朱家的直系亲属没有后人,给寻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大量的走访调查未果后,民警没有放弃,又到新城镇村民大多姓周的周屋村调查,依然没有得到有价值的信息。 众多热心人士提供帮助 民警联想到也许通过手机微信平台能获得更多有价值的线索。于是,肖振东打电话给廖晶星,请他帮助拍摄几张朱老太的照片。 2016年12月下旬,大余县公安局官方微信平台“平安大余”,以《与亲人失散70多年,89岁老人一直坚守寻亲梦》为题发出了帮助老人圆寻亲梦的相关信息资料,得到了许多热心人士的响应。 “尊老爱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之一。我们要为耄耋老人圆寻亲梦尽一分力量。”“老人90岁了,等不起呀!我们要抓紧时间行动!”连日来,热心人士的身影经常出现在新城镇,许多朱姓人家和周屋村帮助寻找线索。 新城镇周屋村委会主任周振华获悉信息后,与周屋村的青年志愿者一起,到周屋村的家家户户深入走访了解朱三妹老人亲人的下落。日前,经过大家的努力,终于确定朱三妹的亲人在周屋村坝里小组。周振华介绍说,周屋村95%的村民都姓周,在周屋村共有六房族人后代,朱三妹的亲人是周姓族人的二房的后代。居住在周屋村的60多岁的周玉清得知朱三妹的情况后,很肯定地说:“她是我的亲姑姑。” 新城派出所民警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与龙南县里仁派出所联系通报这一喜讯,争取早日让老人回乡探亲。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