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版撰文 小编 余升亮 在政府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社区养老项目设施被提上日程。但事情并不是想象中的顺利,养老项目进社区一直不乏反对的声音。近日万科在广州的一个社区养老项目就遭到小区业主的抵制,实现“家门口养老”为何如此困难? 业主“未经同意改造”、“健康安全隐患”惹争议 日前,位于京溪路的万科天河御品小区正在建设一个名为“智汇坊”的社区长者照料中心,但最近因为不少业主的反对,目前仍处于停工状态。业主反对的主要理由在两方面,首先是担心环境健康以及心理问题,老人家疾病相对较多,养老项目所涉及的医疗服务和临终服务最让业主感到担忧;其次,有业主认为,项目所用场所为业主分摊面积及共有产权,开发商临时改变公建用地的用途未征得业主同意就私自动工。一位业主向小编表示,该项目位置离幼儿园和教育机构很近,易产生安全隐患,小区本身就已经很拥挤,对外开放的养老机构会占用更多的公共资源。 资料显示,天河御品小区由11栋半合围式高层和小高层住宅组成,首二层用于商业对外开放,与封闭的小区内部互不相连。小编现场看到,该项目在小区北区商业二楼,其入口位于小区远离京溪路的一侧,并不能直接进入小区内。 业主詹先生告诉小编:“当时购房合同上清楚表明这个地方为邮局,属公共设施,应为公摊面积。开发商私自改建项目是不妥的。” 万科 不涉及医疗和临终服务、为自持产权商业用途 万科去年初在黄埔的城市花园就开设过同样的养老项目,项目负责人介绍,这并不是传统的养老院,只提供长者的临时看护、老人学堂等服务,项目服务是参照《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中的托老所产品标准,为短期接待老人托管服务的社区服务场所,只接受身心健康、机能适当、无任何传染病、专业性疾病的老人家日托、临托的需求,并不涉及任何医疗和临终服务。该负责人也承认之前一些广告宣传的表述存在失误,让不少业主误以为这里有全托以及接受高龄老人的托护服务,现在已经改过,并且增加了全年龄段的服务。 根据《广州市房地产开发项目公共服务设施房地产权登记管理规定》,该项目选址为小区配套商业,拥有独立产权,并不纳入业主分摊面积及共有产权。原本该场所的确如业主的合同上显示规划为邮局,要移交邮政部门接收,但因为某些原因成为了闲置地方,因此拥有该产权的开发商是有权更改项目设施的。 疑问:建前or建后办手续? 根据广州市民政局等部门联合印发的《涉及利用既有房屋举办养老机构许可手续指引》,利用依法取得房地产权属的房屋用途为商业的既有房屋举办养老机构的,可直接办理消防、环评、卫生防疫、竣工验收等手续,再向民政部门申请设立养老机构。但该《指引》同时指出,只有获得《养老机构设立许可证》,才能开工。此外,也有“既有房屋要改造成养老机构,除了符合各政府部门的审批,还要征得2/3以上业主同意后才可开建”的相关规定。万科方面表示,该项目是向环保局以及消防请示后才动工的,但动工几天就被叫停了,相关流程还在审核中。 专家 大势所趋之下推进要有方 广州养老服务产业协会会长陈文广表示,社区、商住区配套养老机构是大势所趋,设立社区配套老龄机构是政府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体现应对中国老龄化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和独居老年人安全,养老机构代子女孝敬父母,解决在“一碗汤距离”关爱孝敬父母的问题。 陈文广认为:“按照国家和省市的相关部署,新建小区和已建成小区都要配套建设老年人的照料中心,就像小区要配套建设幼儿园、商城一样。按照政策指引,社区长者照料中心服务的都是身体健康的老年人,是居家养老的长者。社区养老无非是让长者们集中到一个场地,提供健康娱乐服务。”养老项目一旦离小区很近,业主的反对声就会很大。社区养老虽然是好事,可“不要建在我家门口”的“邻避效应”强烈。一位养老机构的负责人表示,人们普遍对养老机构心理接受程度低,认识不足,政府关于规划配套养老项目包括推进社区养老还需加把劲。很多人觉得这与“老、病、死”相关,十分忌讳,其实社区养老项目很多元化,观念需与时俱进。 声音 常言道"上有老、下有小",未来都需要配套的公共服务,养老机构也是不可或缺,完善的配套服务不仅不会拉低房价,反而很大程度上将提高房价。未来优质的养老机构,会像优质的学位和商业配套服务一样"抢手"。” 在开启养老设施改造项目之前,可通过座谈会等形式与业主沟通,涉及到业主权益的问题一定要解决,一些社区居民难以从中受益,利益冲突导致一些养老项目在推进过程中矛盾不断,各方利益的平衡成了关键。” |
万科一社区养老项目遭抵制实现就近养老成为“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