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保网 0571-22931819

居民退休准备指数四年来首跌 滑至6.0及格线

2017-08-03 08:00:02 无忧保

  专家建议:家庭养老应建立多方“共筹模式”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同方全球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日前联合发布的《2016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仅为6.0,这较2015年的6.51出现显著下滑,这也是该指数四年来首次止涨走跌,下滑至及格线。

  业内专家认为,居民退休准备指数下跌的深层次原因是受到宏观经济放缓、全球居民退休准备均不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必须强调的是,中国居民的退休预期与现实准备情况之间存在巨大鸿沟,“家庭养老难”的困境逐年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除了依靠社保等传统养老方式,居民还少不了配置几份可靠的养老保险。从社会养老体系来看,只有商业养老保险发力,真正成为养老三支柱之一,老有所养的理想才可能充分实现。

  25岁-44岁群体退休准备指数低于平均线

  截至目前,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已经连续发布了4年,从2013年到2015年,该指数基本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而2016年居民退休指数仅为6.0,刚刚够着及格线。仅有15.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退休准备十分充分,而认为退休准备不足以支撑退休生活的群体则较2015年上升了10%。

  对此,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秉正指出,居民退休责任意识变弱、退休计划完善度下降、退休储蓄充分度不足,以及对取得期望收入的信心下降等实际准备情况是导致指数下滑的主要原因。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宏观经济增长放缓,全球整体的退休准备情况都变差,居民对经济及退休后收入的预期也逐步回归理性。”他说。

  另一方面,居民的退休生活愿景和预期整体表现较为乐观,超六成居民认为自己退休后可实现“旅游”、“陪伴亲友”和“发展爱好”等愿景。居民实际养老准备不足与美好养老愿望之间的鸿沟由此凸显,尤其是25岁-44岁群体的退休准备指数不容乐观,甚至低于6.0。事实上,从退休准备来看,青壮年时期是最佳年龄段。但在中国,因为家庭中往往只有他们正处劳动年龄,同时赡养老人、抚育子女已令他们捉襟见肘,如还要考虑未来养老的问题则更显力不从心。

  养老准备可多元化配置

  老龄人口的增加、未来平均预期寿命的增长等因素,无不在警示解决养老问题刻不容缓。陈秉正表示,未来中国家庭养老需从现在起未雨绸缪,建立养老多方“共筹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强调,针对居民养老保障,应减少对第一支柱的依赖,发展第二、第三支柱,而第三支柱应在居民养老保障中发挥重要作用。从需求来看,大众购买投资性保险很明显是为了增值保值,为养老做准备。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

个人社保网 全国统一客服专线: 0571-22931819

//staticpc.shebao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