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本报连续刊登多篇《家谱故事》报道,不但在本地读者中引起众多关注,在一些网络媒体的转载下,不少外地读者纷纷致电本报,寻找相关宗亲线索。安徽芜湖老人朱祥庆今年73岁,1954年随父母离开扬州迁居芜湖已62年。近日,朱祥庆在网上看到本报《家谱故事》报道,特地打进本报电话,希望能联系上宗亲,为后代寻班字排辈。 离扬62年 来电询班字排辈“我老家在扬州头桥,1954年随父母离开扬州,一晃62年过去了。前不久,我看到网上转载扬州晚报一篇《朱姓源于国名,嫡祖为朱熹次子,头桥曾建有朱氏祠堂》文章,不禁让我想起童年时老人说过的往事。”朱祥庆来电介绍。 朱祥庆说,小时候长辈们提起,头桥镇东边有一个朱家庄,朱氏一族的宗祠就在那里,“这位长辈当时告诉我,在他小的时候,每年都会随父母长辈前去拜祭。拜祭这一天,全家人都会穿戴整齐,与其他族人齐聚在宗祠门外广场上。族长朗诵祭文,每个人依次进入宗祠内,向祖先的牌位进香、跪拜。”“我们一家搬到芜湖时,保留了班字排辈,是最后一个"光"字辈,再往下就没有了。我想通过晚报联系一下朱荣彩,看看他保存的家谱中有没有后面的排辈,否则我们只能重新给后代定排辈了。” 随后在小编牵线下,朱祥庆与朱荣彩取得了联系。朱荣彩表示,随时欢迎朱祥庆携家人回家乡转一转、看一看,自己也随时可以将《朱氏家谱》提供给朱祥庆参考。 重修家谱 希望参阅同宗资料 西湖镇胡先生打来电话称,自己这一支胡氏后人在西湖地区已生活百余年。因为古谱遗失,目前正准备重新编修家谱,希望能参阅菱塘胡氏一族的《胡氏家谱》。 “据我爷爷生前说,家中老谱在民国年间因为战乱遗失了,这件事成了老人最大的遗憾。以前家里生活不好,全家人忙着吃饱肚子,如今生活有了起色,我和家族里几位老人商量,准备重新编修家谱,也算是替爷爷了结一个心愿。”胡先生对小编说。 “因为老一辈的族人基本都过世了,所以我们修谱中遇到很大的困难。上周在扬州晚报上看到一篇文章《胡姓源于妫姓,先祖是宋代理学家》,提到菱塘安定堂胡氏后人有家谱,而且安定堂有一些后人迁徙至扬州各地。我曾听爷爷说过,我们一族的堂号也是安定堂,所以我希望能参阅菱塘胡氏的《胡氏家谱》。” 随后,小编联系了菱塘胡氏后人胡金萱,他表示,无论胡先生与自己是否属同一支脉,只要胡先生愿意,自己随时可提供《胡氏家谱》,同时自己可帮助编修家谱。目前,胡先生已经与胡金萱取得联系。 小编 宫鋆煜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