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保网 0571-22931819

践行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幸福养老

2017-08-07 08:00:03 无忧保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科技的日益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人口老龄化是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它对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一种人口增长趋势,是老年人口相对增长的过程,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和科学技术进步等的必然结果。

  2014年末,北京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约321万,占常住人口的15%;天津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到215.42万,占户籍人口的21.18%;河北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115.68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5.11%;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空巢老年人口将进一步增多。

  随着老年人独居、精神空虚等一系列问题与老龄化相伴而来,养老结构正在突破传统家庭模式,形成家庭、社区、机构并存的局面。遗憾的是,目前传统意义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均存在局限性,就社会养老服务而言,传统养老机构服务对象主要是孤寡困难、失能、失智和高龄老人为主,有相当一部分对养老生活有更高要求的老年人希望通过另外一种新的方式享受服务。但是能够提供专业化、高品质、全方位、多元化养老服务的新型养老机构数量相对较少,难以满足社会需求。这是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共同面对的问题。因此,养老服务业既是关系群众福祉的民生事业,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紧紧围绕老年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是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的有效途径。

  天津旅游集团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以担当社会责任为己任,立足于真正把这项民生事业做实,在开创社会化养老产业新途径上先行先试,创建了新型养老综合体——康宁津园。致力于为老年人创造一种全新的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为老年人增福延寿,并借此通过创新养老模式,为企业兴办养老产业提供示范性经验。

  康宁津园坐落于静海区天津健康产业园内风景秀丽的团泊湖畔。园区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设计老年公寓2100余套,规划居住老年人4500余名。园区内各种适老化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是目前天津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设施最先进的宜老社区之一。

  康宁津园的全新养老模式,将机构养老、集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三种模式融于一体。园区内养老公寓、护养院、医院、中央厨房、文化娱乐健身、康复理疗中心、温泉疗养、幸福食堂等养老设施一应俱全,可为老年人提供一体化的持续性养老服务。

  康宁津园自2015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已接待访客60000余人次,会员近700人,市场欢迎程度超过预期。截至目前,有40多家研究、开发建设、运营养老项目的单位、团体来园区考察,对康宁津园的品质、标准、规划和发展目标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康宁津园致力于创造幸福养老的新乐园

  幸福,从狭义讲,是人们心理层面的某种需求得到满足后的一种感觉。从广义上来说,幸福是人的生命价值得到最大程度开发,生命品质得到很好保障之后,所获得的自豪、自信以及内心安宁、精神愉悦的生命状态。所以,幸福不光是一种情感品质的标准,更是人的生命品质的标准。

  康宁津园提倡的幸福养老也可以称为幸福养老体系,包括幸福养老服务、幸福养老文化、幸福养老生活评估、饮食养生、智慧养老共五大模块。他们的具体做法是:

  幸福养老服务,构建“宜居养老” 康宁津园的设计与建设体现了家庭化和社区化的模式、格局和氛围,将功能配备、标识等设计理念及元素相结合,140余项适老化设计应用,构建了具有康宁津园特色的硬件系统。

  例如,围合式建筑设计摒弃了传统的联排式、住宅式布局,形成5园6岛;给居住的老人带来聚集感、温馨感、安全感;家居之履、漫步之履、健身之履的3履设计理念;优雅的环境为老人们提供了情感交流空间、邻里互动空间、兴趣活动空间、自由乐享空间、亲近自然空间。让老人们尽享宜居、怡乐、颐养之乐趣。

  在养老服务方面,则以提升老人的幸福指数为目标,突出服务的细致入微,关注每位老人的生活及心态,园区管家要成为老人的贴心人,做到有针对性的服务,成为老人的依靠。在这一层面上他们的重点工作是建立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团队。

  康宁津园的养老服务团队是一支专业素质较高的队伍。主要来自高等院校老年护理专业及老年护理相关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园区管家团队在2015年度荣获“天津工人先锋号”优秀团队。在近期举行的“首届京津冀家庭服务养老护理员天津赛区选拔赛”中,康宁津园的员工夺得天津赛区冠军。

  “医养结合”探索“健康养老” 整体而言,“医养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优势在于整合医疗和养老两方面的资源,提供持续性的老年照顾服务,能够满足医疗与养老多重需求,是一种创新型的养老模式。有研究表明,我国老年人在60岁以后的余寿中,60%-80%的时间是带病生存。因此 “医养结合”养老方式社会潜在需求较大。但在医疗卫生资源仍然紧张、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下,如何高效利用“医养结合”形式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养老”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康宁津园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包括建设社区医院。与三甲医院建立大病、重病诊治绿色通道,搭建“小病不出户,常病不离园,大病直通车”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建立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慢病管理”为原则的“三流程定制式”健康管理体系——实施老年人健康持续改善计划以及心灵关怀、精神慰藉计划。

  康宁津园对入住会员实施全面健康管理,形成会员健康依靠,健康秘书对每位会员的健康状况要全面了解,有针对性地形成不同会员的不同健康菜单,强化“治未病”的措施实施,通过健康处方、健康沙龙、习惯引导、生活干预等手段,保持会员的健康状态。形成康宁特色的医养结合体系,重点是会员健康档案的建立、管理和运用,预见性的提前干预。在综合内科、中医诊疗、健康状态下的康复训练等几个方面初步形成康宁的医养特色品牌。

  提高养老境界,推崇“文化养老” 所谓“文化养老”,是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和适应老年人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而提出的一种积极的养老理念。同时,它也是一种能体现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文关怀的养老方式,它以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基本得到保障为前提,以满足精神需求为基础,以沟通情感、交流思想、拥有健康身心为基本内容,以张扬个性、崇尚独立、享受快乐、愉悦精神为目的。

  应当注意到,与物质养老相比,文化养老是一种更高境界、更高品位的养老方式。事实是,今天的很多养老服务仍然没有跳出单一的物质养老窠臼,忽视了滋养心灵、支撑生命厚度的文化生活的必要性。全国老龄办2012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目前老年文化建设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不能完全适应。根据意见要求,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老年文化建设新局面。

  康宁津园自建立开始起,就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群体有大量的空余时间,有精神生活的需求。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有益于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和身心健康。因此,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形式和内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有助于充分调动老年人参与文化生活的热情,积极鼓励、引导老年人参与文化生活,使老年人不被视为文化权益的被动享受者,而是作为主体参与到文化养老的体系建设中来。为此设立了负责研究、策划、安排、引导老人的文化生活专业部门。具体做法就是,开办了自有品牌的康宁大学,开展娱乐式、兴趣式、居家式、阵地式的学习方式。为提升老人的快感指数,打造老人的持续兴奋点,建立了10多个兴趣团队,与35个社会文艺团体建立了合作关系,真正实现了日日有活动、周周有聚会、月月有策划的目标。2016年文化娱乐活动共规划了以节庆活动、老少乐寿会、旅游休闲等11类主题、273项娱乐活动,已经形成了康宁津园自己的文化养老品牌,进一步显示和提高了康宁津园品牌的内涵。

  提升餐饮品质,倡导“饮食养生” 康宁津园建有3500平方米面积的中央厨房,单餐供应能力可达5000人,通过营养膳食研发、品质控制、集中配送,满足园区内老人用餐需求。对于配餐要求,提倡主食每餐有多种的主食类食材;副食中,肉类食物优先选择水产类或禽类,畜肉、禽肉宜以瘦肉为主。每天至少摄入5种以上蔬菜,其中绿叶菜占50%以上。增加菌类菜肴,每天有豆制品、蔬菜和肉类。加工精细,与老年人消化能力相适应。液体食物以粥汤为主,烹调油多种植物油搭配使用,油用量适度。食盐用量适度,使用低钠盐和铁强化酱油来满足钾和铁的需要量,基本不用过于辛辣的调味品。

  康宁津园的餐饮,以提升老人满意指数为目标,不断分析、总结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不同健康状态老人饮食要求及口味,丰富菜品,以炒菜、炖菜、主食、面点、羹粥等为分类,以不同食材的做法、工艺为基础,以时令、营养搭配为体系,每日单餐的花色品种达到50多个。 同时在已有炒菜、火锅的基础上,增加特色餐饮档口,提供不同风味的餐饮选择,丰富咖啡厅、茶室、外卖、烹饪交流及各类宴会、节庆特色餐饮产品等,形成康宁餐饮品牌,并规划建立食品基地,延伸产业链。

  打造大数据,研发“智慧养老” 康宁津园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手段,采取了“信息化、智能化”服务管理模式,实现“以会员为中心,规范养老服务,强化内部管理”,同时,信息技术与智能系统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配合运营部门,完善管理流程。

  康宁津园综合运营平台通过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一卡通技术等信息技术,以综合服务平台为核心,建设涵盖信息门户、养老服务、安保监控、养老护理、社区医疗、紧急救助、统计分析等为一体的智慧养老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为康宁津园提供各项服务,提升康宁津园的整体服务水平及信息化水平。平台围绕着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以会员为中心,规范养老服务,强化内部管理”为宗旨,通过信息技术与智能系统的有机结合,建立一个核心运营管理平台,使整个康宁津园园区的运转实现智能化、信息化、规范化的目标,从而提高康宁津园园区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提升入住老人的安全指数。

  “互联网+健康养老”

  老人:通过信息平台、物联网技术实现对老人的“医”、“食”、“行”、“情”、“用”等方面的关爱和服务;

  家属:建立平台,打通家属和老人的沟通互动渠道,让家属及时了解老人的“医”、“食”、“行”、“情”、“用”等方面的情况,保证家属、老人、院方信息互通和服务的对称性;通过系统,管理园内“人”、“物”、“钱”。“人”主要包括协调老人、护理人员、工作人员及来访人员关系,达到管理服务一体化的目的;“物”主要包括设备、物资等建立全流程管理,达到预防为主的管理策略;“钱”主要通过统一的门户网站对各类钱款进行管控,利用“一卡通”充值取代现金交易。

  康宁津园根据幸福养老的理念,为长期不懈地提升养老服务品质,建立了系统的专业养老服务培训体系和机制,如专业护理员心理咨询培训、护理员专业技能培训、全员紧急救助培训等,现在康宁津园已有45%以上员工取得了国家人社部颁发的《紧急救助员资格证书》。护理人员的持证上岗率达到85%。康宁津园的养老服务队伍建设,一方面是通过在职业技术院校实施全程定向培养、与康宁津园建立“医养结合”实训基地等方式,加大老年护理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创立自有品牌的老年护理专业培训学校,为自己和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面向京津冀,推进“幸福养老”。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养老服务业有望受益于这次机遇。康宁津园作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它的模式中包含运营模式、服务体系、管理方式、管理标准、形象推广、软件建设等品牌化。逐步探索形成了领先国内同类项目的养老服务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实现了养老产业从商业模式到服务体系的再造。

  康宁津园正在着力在做好养老项目运营的同时,将充分发挥衍生母体和孵化平台作用,不断研发适老化软硬件,开发适老化养老产品;不断延伸辐射链条,在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共同推进养老服务业做出贡献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使养老产品的有效供给实现倍增,推进养老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优化。

  养老是民生大事,养老事业关系到老人幸福、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康宁津园致力于为老年人打造全新生活方式,树立创新意识,争做国内养老产业发展“领跑者”;树立超前意识,实现养老供给产品的精准定位;树立精品意识,以品牌化运营推进产业拓展。通过用心干事、踏实创业,为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广大老人增福延寿,为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能在康宁津园养老是件幸福的事”,这就是康宁津园的老人对“幸福养老”的理解。因为康宁津园“为长者创造全新的养老生活方式”的核心理念中就已经将“幸福养老”诠释得清晰而透彻。入住老人及家属一致给予“这不只是一个养老社区,更是一个老年乐园”的评价,正是对康宁津园的褒奖和点赞。

声明:本站原创文章所有权归无忧保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转载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请联系qq:1070491083。

个人社保网 全国统一客服专线: 0571-22931819

//staticpc.shebaoonlin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