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说的“候鸟老人”,不是指那些根据季节的变换而在南北方城市间“迁徙”的老人,而是指那些根据子女的需要或自身的原因而在特定的时间去子女家居住,并帮助子女料理家务的老人。此类老人以农村老人居多,也有城里的寡居老人。他们“迁徙”的原因各有不同,相同的是与已婚子女同住一个屋檐下,内心都有说不出的无奈和辛酸,尤其是那些对这种生活方式没有选择的老人。 家事 从头说 其实孟大爷还是最喜欢在老家生活。老家是他从小长大的地方,有他熟悉的人和事,走在大街小巷,连喘气都是自由和舒适的。可自从几年前老伴去世后,已经在城里成家的两个儿子便提出接他到城里住,这样彼此照顾比较方便。 起初,孟大爷没有答应,毕竟自己身板还可以,他不想给孩子们添麻烦。可后来,他得了一场重病,行动便不如从前了,而且大孙女上学离家远了,需要人接送,大儿子儿媳工作比较忙,所以想让孟大爷帮一帮。 思前想后,孟大爷应承下来,用他自己的话说,孩子们需要帮忙的时候我不伸手,等我不能动了岂不是没人管了? 事情当然没有孟大爷说得那么严重,两个儿子还是比较孝顺的,只不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相互的,彼此照应总不会错。 于是,孟大爷便在大儿子家住下来,每天接送孙女,兼买菜拖地等家务。如果孟大爷会做饭,那就是全职保姆了。 正是因为孟大爷不会做饭,这烦心的事就来了。每天大儿媳下了班进厨房总是阴着脸,几乎没有一次不吐槽孟大爷买的菜。要么嫌不新鲜,要么说花样太少,反正横竖不高兴。有一次孟大爷忍不住说,以后我不管买菜了,也不知道你们爱吃什么。 谁知儿媳妇脱口而出:“在家闲着不买菜,我累了一天了还要跑菜市场?”孟大爷听出了话外音,那是嫌自己白吃饭啊。是啊,自己一个农村老头,没有工资收入,在儿子家住着除了干些体力活,还能管什么用? 当然,儿媳妇的这些话儿子没有听到,孟大爷也不会传话给儿子。 就这样过了几年,大孙女总算是上高中了,不用人接送了,可小儿子家的孙子又需要爷爷了。因为学校离家比较近,孙子不用接送,只是每年的寒暑假,家中需要有人陪护。于是,孟大爷正式成为“候鸟”:每年春秋季在老家居住,夏天和冬天在小儿子家居住。 按理说,这样的日子也不错,既有自己的生活又有与亲人团聚的时候。只不过,人老了,身体思维都不如以前,与子女同住有太多的不方便。首先是吃,孟大爷喜欢吃些清淡的饭食,可小儿媳格外偏爱川菜,简直是无辣不欢。再者是住,孟大爷晚上起夜频繁,因为住在一起,每晚起夜都犯怵。还有穿,夏天的时候小儿媳喜欢穿吊带装,让孟大爷很不自在。冬天家里暖气好,也都穿着内衣在室内,小儿媳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从不注意生活的小细节,内衣内裤也是随意挂在阳台上,令孟大爷很是尴尬。 有时候,孟大爷自己想,小儿媳对老人还是不错的,最起码没有像大儿媳那样经常给自己脸子看。 如果不出现最近的两件事,孟大爷也就这样循环往复地过着“候鸟”的生活了,可是事情发生以后,孟大爷觉得自己必须回老家了。 家事 进行时 第一件事发生在上个月,孟大爷忽然出现了黑便,到医院检查后,医院诊断为消化道出血。治疗好转后医生刻意嘱咐,一定不能再吃辛辣食物。 小儿子很孝顺,每天给孟大爷熬粥,炒菜也多是素食。这样吃了没几天,小儿媳就经常不回家吃饭了,她说,我实在是吃不下没滋没味的菜。后来,连小孙子也嚷嚷着出去吃。为此,儿子很不高兴,虽然没当着孟大爷的面吵架,但老人已感觉出这个家的气氛不对了。 第二件事发生在前天晚上,孟大爷起夜的时候一个不小心,膝盖跪在了楼梯上,没伤着筋骨却青紫一大片。为此,儿子和儿媳妇商量说:“咱给爸买个尿桶吧,省得他晚上上厕所不方便。” “那可不行,那样家里多难闻啊,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家里有卧床病人呢。再说了,爷爷和孩子在一屋睡,他也受不了啊。”儿媳坚决反对。 “他受不了也得受,那是他亲爷爷。” “你说这话我就不爱听,亲爷爷怎么了?正因为是亲爷爷才要为孩子着想。你去打听打听,谁家住着楼房还端尿盆呀?”说着,她皱起了眉头。 “谁家的日子都是自己过,我不管别人,我自己的家我还做不了主了?”儿子的脾气也上来了。 “你这人就是顽固不化,天生的农村人。” “农村人怎么了?你们城里人就高级了?” 儿媳见儿子真生气了,便缓和了口气说:“好了好了,我没敢小瞧你,我也不比你强多少。但你知道你媳妇儿有洁癖,我真受不了家里有尿桶。” 说到这,儿子不说话了,他知道这是实情。想了想,他借机说道:“那行,尿桶可以不要了,不过你也要答应我一件事。” “什么事?” “你以后别总出去吃饭了。咱们一家四口都很久没坐在一起了。” “那能怪我吗?我就喜欢吃辣,可咱爸不能吃辣。” “你就不能忍一忍?或者尽量兼顾不行么?” 儿媳妇有些委屈:“其实我已经够忍了,你知道你爸的很多习惯都和我们不一样,我说什么了?我的同学里有几个人是和老人住一起的?” “那怎么办?老家热天那么热,冬天又没暖气,咱能不管老人么?” “我没说不管,我是说你别对我要求太高。” 无意中偷听到儿子儿媳的对话后,孟大爷心里就像是打翻了五味瓶,很不是滋味。人老了,真是没意思。即便儿女不嫌弃,也没有被需要的理由了。 想到这,孟大爷的眼睛湿了。 思考再三,孟大爷对小儿子说:“我还是回家住吧。” “爸,是我们哪里做得不够好么?” “你们都是好孩子,对我很好,我只是想念老家了。” 见孟大爷去意已决,小儿子有些睡不着觉了,老爸身体明显不如从前,自己一个人在老家过确实让人不放心,可媳妇儿又确实感觉和老人一起生活受约束。 唉,生活怎么有那么多的左右为难? 旁观 者 @孟大爷,我也是独居老人,太理解你的心情了,不想给儿女添麻烦,可自我料理能力又下降了,其实只要身体好好的,自己一个人过更自在。容不下和不相容是两回事,孩子们也有孩子们的苦衷,多担待些。 @儿媳妇,我理解你的处境,成年后还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真是太不方便了。 @儿子,这个问题解决关键在你,老人是必须要照料的,方法因家庭而异,你也可以找大哥商量一下。 婉约 贴己话“候鸟型”老人是老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些老人一段时间住在自己的家,一段时间住在儿女家,这种生活方式给老人带来诸多问题,需要身心调适。 家庭养老目前依然是中国城乡老年人的主体生活方式。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照顾父母是天经地义的,它成为传统价值中的重要内容,被世代推崇。这种传统的孝道在老年人中影响极深,他们对晚辈的孝顺与否十分重视。尤其是不能自立的老年人,对儿女的态度非常敏感,他们会从儿女的言谈举止中获取安全感,或是孤独失落等负面情绪。 因而,注重“候鸟型”老人的心理变化是必要的。 心理需求是人类深层次的需求,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当人老了,会渐渐产生不被需要的恐慌和伤感,这时的儿女要多陪陪老人,至于生活中的吃喝差异都是小问题,只要彼此多一些耐心和体谅,亲人在一起才是天伦之乐的和谐画面。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