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11月5日消息:预约家庭医生、需要送米送菜上门、头发长了想理发……种种养老需求,在静安寺社区,老人们打个电话就能解决。
今年重阳节,静安寺街道“乐龄生活圈”落成,与之配套的“乐龄生活馆”也挂牌成立,成为沪上首个一站式专业养老服务机构。 “生活圈”里,53家服务单位组成了为老服务的“百事通”,为社区老人提供一站式居家养老服务。区别于传统的养老机构,这种新型养老机构不具备实质性床位与实质性生活服务功能,从某种程度说,它更像是一个“虚拟养老院”。那么,“虚拟养老院”究竟如何运作?这种模式是否可持续,从而解决居家养老的难题,从而真正实现为老人服务,为家庭解忧?
搭建桥梁解决养老需求
据统计,静安区的老龄化程度为全市最高,而静安寺街道的老龄化程度又是全区最高,老人比例高达30.49%。多年来,静安区一直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服务的多种模式。此前,“乐龄家园”、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老助餐点等机构,形成了一定的为老服务集聚效应,但这些服务点提供的服务不够丰富和全面。
今年,静安区政府提出了“乐龄生活圈”概念。所谓“圈”,是以社区为单位划定区域,由华东医院、华山医院、美丽园龙都大酒店、正章洗衣等53家单位,为圈内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文化娱乐、安全保障、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等六大服务。同时,在愚谷?设立实体“乐龄生活馆”,老人们可以在实体受理窗口享受上述六类服务,也可以致电“生活馆”提出自己的需求。为方便足不出户的老人与“生活馆”联络,静安寺街道特意为老人们定制了“一键通”电话机,即在话机上设置服务求助快捷键,老人只需轻按键钮,便可直接接通“乐龄生活馆”,“生活馆”会依据来电内容安排对口服务单位上门,十分方便。从这个角度说,“生活馆”更像是一个呼叫平台。
“生活馆”模式似曾相识
实际上,这样的模式并非第一次在申城出现。目前仍在运营的“安康通”,便是这种模式的首次尝试。
“安康通”由瑞典引进上海,最初是市政府的一项实事工程,运转至今已11年。老人通过家中的呼叫设备可接通 “呼叫中心”。经过3轮升级,目前功能已较为完善,服务类别从最初的紧急呼救,拓展到了如今的家电修理、代购商品、预订出租车、查询天气等等诸多生活服务。
但“安康通”并不像设想的那样,叫好又叫座,目前用户仅8万多户,占全市老年人口的3%。其中,除去实事工程时政府出资为老人购买的,真正的市场客源非常少。原因何在?小编采访了一些老人,老人给出了三条理由:
其一,服务并非免费。安康通目前进入了公司化运营,使用的老人除要支付300到900元不等的呼叫器费用,还需每月支付10元服务费,即便一个月不呼叫任何服务也要支付;其二,一些合作企业面向全市,服务内容没有完全为老人优化,时效也不能充分保证;其三,呼叫器设计复杂,“太科技”让老人产生畏惧心理。
“乐龄生活圈”可有未来?
“乐龄生活圈”目前已开始试运作,社区老人对其寄予厚望。这种模式,是否可持续?
据静安寺街道民政科介绍,相对于“安康通”,“乐龄生活圈”摊子较小,但小有小的好处,53家合作单位,9成都是社区内单位,服务内容也基本和老人相关。社区单位,可保证第一时间上门服务;面向老人,可保证服务质量贴合老人需求,街道年终还会对合作单位进行服务质量评估。同时,“生活圈”还注重精神慰藉等人文关怀,满足居家养老的个性化需求。至于收费,老人只需要花200多元买台“一键通”电话机,上门服务的收费也比市场价低。
其实,早在2007年,苏州市沧浪区就首开了“邻里情”虚拟养老院,该项目去年被国家发改委、民政部批准列为全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开始向全国推广。这说明,这种“虚拟”养老模式,正是居家养老较为合适的发展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