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声
百岁老人的“四个一点”
□ 吴梦琳 张立东
“我向四川省图书馆捐赠了几十本残书、十几张手稿,竟让大家都来参加这个仪式,不胜荣幸,十分感谢……”向省图书馆捐赠图书后,马老分享了自己的感悟,讲了一点喜悦、一点遗憾、一点许诺和一点希望,简短的四个“一点”,表达了这位百岁老人的心声。马识途说:
一点喜悦是,我竟留名于省图书馆。
一点遗憾是,以前我有近万册图书,其中也有一部分具有收藏价值的书,后来历经曲折动荡,几被毁灭殆尽。
一点许诺是,中国现代文学馆要收藏的作品和我在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写的日记、杂记手稿50余本,省图书馆同志也曾提出应在四川留下复印件,我在此承诺。
一点希望是,四川的文化底蕴深厚,或许还有一些古今著名学者的手迹,希望四川的古籍和名家手稿的收藏整理出版工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链接
部分省图接受的四川名人捐赠文献
●李劼人:1962年,李劼人逝世后,他的家人将他一生收藏的所有22000多册书籍,全部捐献给省图书馆,其中不乏珍贵稀有典籍。
2017年2月23日,本报曾以《李劼人生平及藏书专题展将开幕》进行了详细报道。
●李一氓:上世纪70年代,李一氓就曾捐赠了70多种200多册四川地方史志与四川相关著作等图书给省图书馆。晚年时,他又将自己留存的所有图书全部捐赠给家乡,其中古籍全部捐赠给省图书馆。
2017年3月10日,本报曾以《我们走后,李一氓的书房空荡荡了》进行了详细报道。
●马识途:捐赠了一批自己收藏的古籍、出版作品、手稿、书法作品等。
●魏明伦:捐赠了一批自己的藏书、出版作品以及手稿等。任梦莹吴梦琳整理
观点
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阿来谈捐书 识途情怀传承担当
藏书历来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但作家藏书不同于仅为收藏而藏书的人。作家所收藏的书大部分是收藏开拓自己眼界、对自己有启发的书。因为在不同年龄与人生阅历下,作家会阅读不同的书,因而藏书也会随着人生经历而发生变化,所以作家的藏书也可以看作是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一种积累与记录。
通过作家藏书中,在书本内所做的眉批能看到很多未公开发表的东西,所以作家的藏书,还能很好地展示作家的个人内心与思想状况,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比如像马识途老先生,他拥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我们能在他不同小说中看到他不同时期的思想变化,而他自己创作的手稿与藏书,则能更丰富地展现出他自己的创作历程与变化。所以,将来学界能通过马识途老先生捐献的这批手稿与藏书对先生的一生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与研究。
马识途老先生的一些手稿,因为各种原因曾遗失了。上世纪80年代,他根据自己的记忆重新写了《夜谭十记》。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他将很多民间传说加工成了小说。当这本《夜谭十记》开始在四川的杂志上连载时,我就非常喜欢。而这本书在最近几年,因为姜文导演将其中的一篇《卖官记》改编成了电影《让子弹飞》而为社会大众所知。
马识途老先生90多岁的时候,我们都觉得他应该休息了,但他依然在写作;而当他快百岁时,写作又开始有了新变化,开始向思想性的写作转化,比如他的《党校笔记》,展现了他上世纪80年代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期的经历,呈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前夕社会即将发生重大变化的这一时期,是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进行的思索。
其实,马识途老先生并非一个职业作家,然而他的人生经历和对文学的创作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现在很多人都讲情怀与人格觉悟,但是落不到实处,很多人也都不相信这些了。但像马识途老先生这样去实践自己的人生理想与情怀的,是很值得我们现在人敬佩的。
就捐书而言,除了图书馆之外,我们现在还有很多形式与渠道,比如捐书给留守儿童、乡村小学、农村书屋。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毕竟人心有余力,就要顾及他人。
任梦莹 肖姗姗 整理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 郝飞 摄本报制图/朱濉
心声
百岁老人的“四个一点”
□ 吴梦琳 张立东
“我向四川省图书馆捐赠了几十本残书、十几张手稿,竟让大家都来参加这个仪式,不胜荣幸,十分感谢……”向省图书馆捐赠图书后,马老分享了自己的感悟,讲了一点喜悦、一点遗憾、一点许诺和一点希望,简短的四个“一点”,表达了这位百岁老人的心声。马识途说:
一点喜悦是,我竟留名于省图书馆。
一点遗憾是,以前我有近万册图书,其中也有一部分具有收藏价值的书,后来历经曲折动荡,几被毁灭殆尽。
一点许诺是,中国现代文学馆要收藏的作品和我在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写的日记、杂记手稿50余本,省图书馆同志也曾提出应在四川留下复印件,我在此承诺。
一点希望是,四川的文化底蕴深厚,或许还有一些古今著名学者的手迹,希望四川的古籍和名家手稿的收藏整理出版工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链接
部分省图接受的四川名人捐赠文献
●李劼人:1962年,李劼人逝世后,他的家人将他一生收藏的所有22000多册书籍,全部捐献给省图书馆,其中不乏珍贵稀有典籍。
2017年2月23日,本报曾以《李劼人生平及藏书专题展将开幕》进行了详细报道。
●李一氓:上世纪70年代,李一氓就曾捐赠了70多种200多册四川地方史志与四川相关著作等图书给省图书馆。晚年时,他又将自己留存的所有图书全部捐赠给家乡,其中古籍全部捐赠给省图书馆。
2017年3月10日,本报曾以《我们走后,李一氓的书房空荡荡了》进行了详细报道。
●马识途:捐赠了一批自己收藏的古籍、出版作品、手稿、书法作品等。
●魏明伦:捐赠了一批自己的藏书、出版作品以及手稿等。任梦莹吴梦琳整理
观点
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阿来谈捐书 识途情怀传承担当
藏书历来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但作家藏书不同于仅为收藏而藏书的人。作家所收藏的书大部分是收藏开拓自己眼界、对自己有启发的书。因为在不同年龄与人生阅历下,作家会阅读不同的书,因而藏书也会随着人生经历而发生变化,所以作家的藏书也可以看作是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一种积累与记录。
通过作家藏书中,在书本内所做的眉批能看到很多未公开发表的东西,所以作家的藏书,还能很好地展示作家的个人内心与思想状况,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比如像马识途老先生,他拥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我们能在他不同小说中看到他不同时期的思想变化,而他自己创作的手稿与藏书,则能更丰富地展现出他自己的创作历程与变化。所以,将来学界能通过马识途老先生捐献的这批手稿与藏书对先生的一生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与研究。
马识途老先生的一些手稿,因为各种原因曾遗失了。上世纪80年代,他根据自己的记忆重新写了《夜谭十记》。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他将很多民间传说加工成了小说。当这本《夜谭十记》开始在四川的杂志上连载时,我就非常喜欢。而这本书在最近几年,因为姜文导演将其中的一篇《卖官记》改编成了电影《让子弹飞》而为社会大众所知。
马识途老先生90多岁的时候,我们都觉得他应该休息了,但他依然在写作;而当他快百岁时,写作又开始有了新变化,开始向思想性的写作转化,比如他的《党校笔记》,展现了他上世纪80年代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期的经历,呈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前夕社会即将发生重大变化的这一时期,是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进行的思索。
其实,马识途老先生并非一个职业作家,然而他的人生经历和对文学的创作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现在很多人都讲情怀与人格觉悟,但是落不到实处,很多人也都不相信这些了。但像马识途老先生这样去实践自己的人生理想与情怀的,是很值得我们现在人敬佩的。
就捐书而言,除了图书馆之外,我们现在还有很多形式与渠道,比如捐书给留守儿童、乡村小学、农村书屋。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毕竟人心有余力,就要顾及他人。
任梦莹 肖姗姗 整理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 郝飞 摄本报制图/朱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