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推广老年助餐服务已有两年多,受到不少老人的 “点赞”,各区尤其是主城区也都在想法设法增加助餐点。然而小编在不少社区采访发现,在不少老人就餐呼声很高的老旧小区,助餐点却开不起来;一些助餐点好不容易开起来了,现在却处于关闭或半关闭状态……出现这些尴尬和困境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将这件便民实事办得更好?
现状
没助餐点的老小区盼开办,已办助餐点“冷热不均”
南京市目前的助餐服务主要针对有就餐需求的居家老人,由政府部门补贴资金,社区街道拿场地,中标的餐饮企业或社会组织提供助餐服务。而小编发现,在主城区一些老旧小区老龄化程度严重,大量高龄、独居、空巢等老年群体对助餐点的呼声很高,需求却迟迟得不到满足。
鼓楼区中央门街道颂德里社区位于繁华的三牌楼一带,周边寸土寸金,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场地办助餐点,愁煞了社区负责人:“我们社区有2000多老人,前年曾与辖区一家中式快餐店‘搭伙’给老人提供送餐服务,做了不到半年,因为亏损严重,快餐店主动拆伙了。”
没有助餐点的社区盼着赶紧建,一些建成的助餐点运营情况却也不理想。玄武区新街口街道香铺营社区的助餐点开始还挺红火,现在来吃饭的老人越来越少,问起原因,不少老人表示,饭菜品种比较单一,吃几次就腻了。
老人对助餐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社区也在想办法。建邺区莫愁湖街道文体社区吕欢表示,他们曾考虑由社区志愿者办食堂来满足老人多样化的需求,但长期依靠志愿付出肯定不现实。
最近,小编按南京市年初最新公布的助餐点地址进行了一番探访,发现其中大部分运行得还不错,但有的已经是关闭或半关闭状态。
探因
规模化运营标准较高,不少助餐机构在亏本运营
同是助餐点为何“冷热不均”,助餐机构在运营中究竟面临怎样的困境?
一位曾开过助餐点没能坚持下去的快餐店老板说,老人的饭菜要多费时间烹饪,食材种类较多,定价不能太高,还不能随便涨价,如果商家是奔着赚钱来的,肯定经营不下去。
鼓楼区鹤颜服务发展中心食堂之前午饭的价格是12元/人,老人觉得价格偏高,不肯再来,他们便降到10元、晚餐5元。中心现在的场地由街道提供,不用出房租费,但经营状况并不好。“人工工资、水电费、煤气费,每个月至少亏四五千块钱。”中心主任秦飞箭说,现在每天就餐约70人次,根据市里的补贴政策,每2000—10000助餐人次补贴3万元,10000—30000助餐人次补贴4万……半年结算一次,最好的状态是持平,很多规模不大的助餐点还没熬到盈亏点就垮了。
南京携才是目前南京市规模较大的一家养老连锁机构,在老人助餐方面运营得很不错,他们走的是规模化、标准化运营的道路。“我们在一家社区开设统一的中央厨房,至少需要100平方米以上的空间,还不包括前台老人吃饭的场地,光这一点,很多老小区就很难满足。”南京携才居家养老便民服务中心负责人孟国华说。
应对
不少社区和机构探索创新,期盼更多扶持政策
如何将老人助餐这件便民实事办得更好?不少社区和养老机构也在探索创新。
小编了解到,一些社区向辖区高校、科研院所借力,如南京工业大学模范马路校区的食堂已办出80多张“老人卡”,周边劝业路社区的70岁以上老人缴纳20元工本费就可充值,一顿饭按一大荤、一小荤、一蔬菜算,花费约8元。
期颐乐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将助餐地点选在鼓楼区伍佰村路1号,可以辐射周边云谷山庄、五塘新村、白云新寓等小区。“如果在单个社区开点做不长,建议可以做区域性的助餐点。”中心负责人杨庆丰说,他们还将上马家政、康复、护理、心理咨询等老年服务项目,以多样化的服务弥补单一助餐的亏损。
采访中,不少街道、社区和助餐机构负责人呼吁,老人助餐本身就具有公益性质,要实现市场化运作,还需要各方给予更多的扶持和补贴,鼓励更多企业、机构加入,保证服务机构能够实现微利。
据统计,全市去年已建成养老助餐服务点200多个,今年数量又有上升。去年,南京市已提高了老人助餐补贴,每人每餐多补贴0.5元,同时对助餐点服务组织也有相应补贴。市老龄办相关人士介绍,针对老人助餐服务在推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相关部门也在进行调查和研究,后期有望出台力度更大、覆盖面更广的扶持政策,确保将这项便民好事办得更好。(小编 张璐 蒋琰)
标签: